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以往我們會經常接觸到一些相關組織機構和社會輿論的宣傳和公益廣告,呼吁人們加入到造血干細胞志愿捐獻者的行列。造血干細胞,也就是我們俗稱的骨髓,如果人們捐獻的骨髓一旦配型成功,那么白血病患者就會增加治愈的希望。
按理說,捐獻者是多多益善。因為這個庫里多一份志愿者的數據資料,患者能夠成功配型的幾率就多一分。但最近有新聞稱,西安一小伙想要捐獻骨髓,去咨詢時卻被告知他們今年的任務已完成,讓小伙明年再捐。這則新聞一出,就引發熱議。為什么愛心捐獻還有限制?所謂的各地的“任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在西安工作的魏先生,在得知自己的老師患病需要尋求骨髓配型之后,決定成為造血干細胞志愿捐獻者。希望可以幫助到老師或者其他患者。
11月13號,當他去當地獻血車咨詢時,卻被告知他們今年的“任務”已經完成,即便采集了血樣也無法入庫,讓他明年3月再去捐獻:
魏先生:在鐘樓獻血車去捐獻。當時具體說的情況就是,今年的任務已經結束了,因為有資金限制,資金有限,等到明年三月份再來捐獻。就說,就算采集的話也不能化驗,也不能傳數據到骨髓庫。
隨后,魏先生又向陜西骨髓庫人員進行了咨詢,得到了相類似的答復。魏先生不明白,也提出質疑“怎么捐獻骨髓還有任務和限制?”
對于此事,中華骨髓庫管理中心主任洪俊嶺表示,在捐獻過程中,確實可能碰到這種情況,因為,根據經費等條件,每年能夠采集入庫的血樣數量一定:
洪俊嶺:如果單純的說,小伙要捐獻,人家告訴他說我們已經完成了,沒有指標了,所以沒有辦法再采集了。這是一個真事。確實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它要根據能夠領授,能夠承擔的能力,和我們支出的費用,它就能做這么多。
通俗點說,從采集血樣到檢測再到數據入庫,這個過程需要資金支撐,那么,有能做多少份的錢,就做多少份的量。
據洪俊嶺介紹,資金的主要來源是國家彩票公益金,也有一些企業和個人的捐助,資金來源相對比較穩定成熟,零散的捐贈所占比例很小。
目前,根據資金來源,血樣采集入庫的數量五年一定。拿今年來說,屬于第十二個五年規劃中,范圍是從2010年到2015年,每年能做的血樣采集、檢測、數據入庫的份數是16萬5千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