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俊嶺:民眾是無償的捐獻,但是從他有這個意愿,到能夠捐獻上,中間有很多程序。實際上,每一例捐獻了血樣以后,送到實驗室里去做檢測,一份檢測就要600塊錢左右。根據我們能夠募集到的或者國家支持我們的總的額度數,要做一個每一年入庫的數量。近幾年,我們根據可以支配的資金,向社會號召民眾加入中華骨髓庫,每年是16萬5千份。
而所謂的“任務”可能用配額、或指標來表述更加準確。根據可支配資金,全國有一個總數,再按照一定原則,分給各地方分庫。
目前,中華骨髓庫在全國有31個省級分庫。一年里,全國血樣入庫的總數是16萬5千份。具體到每個地方分庫,就都有各自的配額:
洪俊嶺:各省也參差不齊,像陜西就是3000、5000這么一個量。這個量一個是我有多大的資金支出能力,第二個是他能夠把關,有質量地入庫的能力。兩方面結合,數字是這么來的。
據介紹,這個限額也會根據實際的采集情況,在各分庫間進行資源調配。
那么,各個分庫能否超過這個配額進行血樣采集和入庫呢?洪俊嶺表示,因超過部分沒有經費支撐來進行檢測入庫,他們不鼓勵這么做。
洪俊嶺:我們也不鼓勵它過分的超,超了以后沒有地方把錢補上去,沒有這么多錢,所以不鼓勵超。
但是,他也表示,像魏先生遇到的情況,超額了,但還有人想要捐獻,原則上可以先進行血樣采集。不過,因為沒有經費進行后續的檢測,只能暫時保存,數據也進不到庫里。沒進數據庫,實質上,也沒法和患者進行配型。
而魏先生認為,患者盼著成功配型,既然有人想捐,就應該趕早不趕晚。他也曾通過微博向中華骨髓庫詢問,認證微博通過私信回復他說,現在撥付資金的增加趕不上有捐獻意愿人數的增加。
記者搜索相關新聞資料發現,同樣是陜西骨髓庫,在2007年8月,還因為當時有3000份空缺未完成,曾緊急募集志愿者。
而如今,有意愿成為志愿捐獻者的人數在增加。洪俊嶺表示,這是好事,但這和能夠支配資金間的矛盾也開始顯現:
洪俊嶺:有捐獻意愿的人越來越多。但這有一個矛盾,越來越多愿意捐獻的人的數量和可支配資金的矛盾。所以這是一個體系建設,任何一個地方有短板都不行。資金到了,沒人支持沒人報名不可以。但是大家都報名了,沒有錢去做這件事也不可以。
確實,哪方面出現短板都不行。我們當然也都希望在這項工作上,能夠“不差錢”,在資金的來源和管理上也能更加多樣、靈活。
我們希望有意捐獻骨髓救人的熱情不要熄滅,相關部門和機構更應該思考和探索的是用什么方法來補資金的短板,別讓冷任務涼了捐贈者的愛心。(編輯 孫銀豐)
實習編輯 夏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