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儀墓究竟位于哪?尚待考古部門的發掘證明。
上官儀家居澠池,葬于澠池?
作為上官儀墓可能存在的三個地方之一,上官氏族澠池后裔考證后認為,上官儀居住于澠池,葬于澠池。
沿澠池縣城向北行50公里,穿過“十里畫廊”,奇石嶙峋的韶山,利津古渡、恒陵秋草、澗源春涌等澠池古八大景,至黃河南岸小浪底庫區,黃河在此豁然開朗,河水清澈翠亮,一派江南風光。
南村鄉北仁村,據上官英敏考證,宋朝時稱之為任村,王安石《書任村馬鋪》詩云:“兒童系馬黃河曲,近崖河流如可掬。任村炊米朝食魚,日暮滎陽驛中宿。”
村莊三面環水,和山西一河之隔,村北是一片高地,為韶山余脈——據傳上古舜帝在山上演奏韶樂而得名,韶山南今有著名的“仰韶文化遺址”。當地人稱之為“鳳凰臺”,新修的上官儀祠堂和隆起的大墓北望黃河,南依韶山。
“當地上了年紀的老人說,北仁村塬上原有一片墓地,還有石碑,清楚記載的是上官儀的墓。”上官英敏說,新中國成立前,上官后裔每年都會來此祭祀拜祖。土改時期,墳頭被平,墓碑被村莊榨油的作坊拉去鋪地,后不知行蹤。
北仁村原有兩大望族——上官氏、戴氏,民間有“上尚書、戴布政”世代姻親之說(上尚書指上官儀,戴布政指明代山東左布政使戴珙),對上官儀墓地亦有“頭枕黃河腳蹬山,子孫世代當高官”之說。
2011年,澠池上官后裔復原了北仁村塬上的上官儀墓地,現已經修復建成了上官儀祠堂、墓冢和墓碑,計劃下一步建設墓園大門、祭奠廣場、碑林等。
“北仁村不僅是上官儀墓葬所在地,也是上官儀曾經居住的地方。”上官英敏說,上世紀90年代初,澠池的上官后裔啟動研究上官姓氏及上官儀、上官婉兒工作。
《澠池上官家譜》載:仁村寶地天成,人杰輩出,唐相上官儀,昭容上官婉兒,明浙江松陽知縣上官忠,陜西富田同知上官禧等皆為國之棟梁。已發掘的民國時期上官家族碑刻也顯示,上官儀“家于澠北之任村,其吾宗之鼻祖”。
據傳,上官儀字游韶,韶即取自于當地的韶山。
2000年,因興建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北仁村被淹沒,大部分遷入澠池其他鄉鎮和開封,村莊曾保留的城墻等歷史遺跡也就此淹沒滔滔黃河之中。
司馬光砸缸所救小孩即為上官后裔
在河南,上官后裔主要有兩大分支,除了三門峽地區,另一脈主要分布地在信陽光山。
中小學語文課本中,有篇人盡皆知的故事《司馬光砸缸》,講述了北宋文學家司馬光小時候和伙伴們在后院玩耍,一小伙伴不慎掉入有水的深缸,他急中生智,用石頭砸破水缸,救出小伙伴的故事。
史載,司馬光父親司馬池曾任光州光山縣令,司馬光出生信陽光山,于是便給他取名 “光”。鮮為人知的是,司馬光所救的小孩便是上官后裔。
“司馬光當時砸缸所救的小孩叫上官尚光。”上官同君,深圳王牌城市研究院董事長,信陽光山縣人。他說,現存的光山縣上官姓氏家譜中有記載,上官姓氏后裔大多知曉此故事。
據考證,上官尚光成人后移居光山城西的龍堤南坡,并建造了一座“感恩亭”,以報司馬光救命之恩,后人為了紀念此舉,遂將此坡改稱上官崗或尚光崗。這也是光山縣城西上官崗村地名的由來。
上官婉兒墓如何保護
在傳出上官婉兒墓將被回填的消息后,11月中旬,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會上官姓分會“上書”陜西省文物局,建議在原址上保護上官婉兒墓,或者將墓葬遷至河南。
陜西省文物考古部門回應稱,現墓地并未回填,具體如何保護尚需工程專家、文物保護專家進行論證。
11月16日~17日,上官后裔在福建安溪召開了第五屆上官姓氏文化研討會,針對上官婉兒墓,上官后裔成立專門機構負責和國家、陜西相關部門溝通,呼吁陜西方面本著“還原歷史人物凝聚正能量”,重建保護上官婉兒墓地,還原歷史上真實的上官婉兒。
據了解,他們初步形成了兩個保護方案:一是建議陜西方面在上官婉兒墓原址上就地保護,另一是,通過商業運作,建立上官婉兒文化產業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