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玉兔號”月球車原理樣機亮相上海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
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中國空間科學學會空間探測專業委員會副主任焦維新表示,距離上次月球車登月已過去近40年,電子設備、探測儀器都非當年可比,無論是材料、驅動系統的選擇還是探測儀器,過去都不可能有。因此,中國的月球車比之前的先進是肯定的,盡管某些方面不是當今世界上最先進的,但肯定不會是上世紀70年代的重復。
“玉兔號”將執行哪些任務?
12月2日凌晨,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將肩負首次登月任務的探測器“嫦娥三號”送入軌道。由著陸器和“玉兔號”月球車組成的“嫦娥三號”,預計于12月中旬在月球虹灣區軟著陸。吳偉仁說,在月球實現軟著陸是“嫦娥三號”探月任務中最難的一環。
“著陸器通過反推發動機緩沖,在月面上徐徐降落,艙門打開,彈出斜梯。月球車緩緩舒展蜷縮的身體,調整好姿態,走出艙門,滑下斜梯,開始漫步月球……”中國科學院院士、探月工程高級顧問歐陽自遠這樣描述“玉兔號”月球車登臨月球的場景。
之后,“玉兔號”月球車將駛離著陸器,在月面進行3個月的科學勘測,著陸器則在著陸地點進行原地探測。“玉兔號”底部安裝了一臺測月雷達,可發射雷達波,探測二三十米厚的月球土壤結構,還可以對月球下面100米深的地方進行探測。“這是世界上其他國家從來沒有做過的事情。”歐陽自遠說。
“靜若處子,動若脫兔。”有限的時間,意味著“玉兔號”月球車的工作必須是高效的——依靠各種先進設備,對月表進行三維光學成像、紅外光譜分析,開展月壤厚度和結構科學探測,對月表物質主要元素進行現場分析,等等。
著陸器的設計壽命是一年,月球車的則只有3個月。它們將在完成任務后永遠留在月球。“當然,我們希望它能夠實現這個壽命,也希望超過這個壽命,就像‘嫦娥二號’一樣。”吳偉仁說,“嫦娥二號”的設計工作時間是半年,但是到現在還在工作,已經3年多了。“設計壽命過后,就看它們的生存能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