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達情感存在心理障礙
根據本次調查數據分析,多數年輕人陪伴家人時間有限,交流、關懷都不充分,與家人相處方式還存在不少誤區。
從陪伴家人時間來看,近一半年輕人每天與家人呆不到2小時,而1個小時以內的占4成。從與家人交流而言,每天交流比例38.9%,每周交流不到一次的達到32.4%。從關懷家人程度上來講,47.7%的年輕人時不時關注家人,21.6%的年輕人則很少關注家人。
在與家人關系中,70后最重家庭關系。本次調查數據顯示,在與家人相處、與家人交流、關愛家人等方面,70后都比80后、90后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
本次調查顯示,在是否經常關愛家人的問題上,30%的年輕人表示沒時間;而超過4成的年輕人認為“關愛其實大家心里都知道,不必刻意去表達”;有超過2成的年輕人存在表達上的羞澀;7.1%的年輕人認為“太熟而不必要”。
“70后和80后、90后在關愛家人方面的對比說明了一個問題,出生在獨生子女政策開始實施以后的后兩代年輕人,在關愛家人和溝通表達方面存在著一定的缺陷。”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家庭研究室唐燦研究員說。
從家人快樂中獲得快樂
從本次調查情況來看,年輕人的快樂更多來自獲得而不是給予,家人快樂與年輕人的快樂程度息息相關。
本次調查數據顯示,聊天,48.1%的家人能感受到快樂,而49.5%的年輕人沒做;表達情感,45.5%的家人能感受到快樂,而58.2%的年輕人沒做;一起吃飯,41.7%的家人能感受到快樂,而54.9%的年輕人沒做;一起做喜歡做的事情,44.4%的家人能感受到快樂,而65.7%的年輕人沒做。
“年輕人對于家人的快樂缺乏足夠的關注,同時與家人缺乏有效的交流和溝通,使得對快樂的認識出現巨大偏差。”肖明超認為,“家人認為最快樂的事情,不是這些儀式感的方式,比如給家人送多少禮物,帶家人去旅行多少次,反而是精神層面的東西,更多的陪伴、情感和愛的表達就可以讓身邊的人很快樂,家人要的快樂其實很簡單。”
“家人希望得到的快樂,年輕人時常忽視,而是堅持自己的做法;年輕人需要發現家人真正的快樂所在,并讓給予也成為令自己也很快樂的事情。”胡平說,“快樂應是家人間的獲取與給予,這是一種雙向傳遞。”
“有很多結構性和制度性的原因,導致現在的年輕人缺乏在家庭中創造和傳遞快樂的能力。”唐燦說,一方面,獨生子女普遍性地“天然”缺乏以他人為中心為焦點的生活習慣,這也表現在與家人關系中,更多地重“取”輕“予”;另一方面,互聯網時代也給家庭生活帶來了深刻變化,因為它形成了一種自發隔離的機制,減少,甚至隔離了人們,特別是年輕人與家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交流與互動。
“以善意的語言、平實的方式提醒、鼓勵或指點年輕人去關愛自己的家人,應成為全社會的責任。對年輕人而言,希望他們能逐漸體會到,任何勇敢的表達、真心的關懷都能給家人帶來快樂,也同時給自己帶來更大的快樂。在物質以外,真摯的語言、動作、眼神都是快樂的介質。”唐燦說。(記者 李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