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4名院士推薦人聯名致信中科院要求對王正敏予以除名”一事引發公眾關注。此前,王正敏被其學生舉報“學術造假”,被媒體指責“‘克隆’國外人工耳蝸”。日前,中科院已經作出回應:事件正在調查中,將嚴格按有關程序處理。
調查尚無定論,輿論已掀起對當前國內學術規范、科研評價體系、院士制度改革的探討。
舉報“學術造假”,誰來認定?
據悉,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教授王正敏在2005年增選為中科院院士時,共有7名院士推薦人。在其學生王宇澄持續不斷的舉報后,其中4位推薦人在2013年10月向中科院遞交聯名信,并列舉了王正敏涉嫌論文造假的內容,包括“將個人專著《耳顯微外科》中的大部分內容拆分成14篇論文在學術雜志上發表”、“把43篇一般性文章冒充正式研究論文放入院士申報材料”等。
聯名信作者之一、中科院院士劉新垣告訴記者,聯名信的內容基本參照王正敏學生、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醫生王宇澄在網上公布的舉報材料。據此他表示:“選取院士不能容許哪怕一篇論文有一點瑕疵的存在。”
針對王宇澄2012年初對王正敏涉嫌學歷造假、學術抄襲、院士申報材料造假等問題的舉報,復旦大學隨即啟動了包括眼耳鼻喉科醫院學術委員會、校學術規范委員會、校學術委員會醫學部、校外專家等在內的多方調查,并于2013年8月公布調查報告。報告認定王正敏學歷造假一事不實,但作為合作者之一發表的幾篇中文論文中,有些內容高度重復,屬重復發表,“學術態度不實事求是”;使用大量插圖但未注明出處的做法,“盡管不屬學術剽竊,但不符合國際公認的學術規范”。調查報告于當年9月正式回函中科院學部科學道德建設委員會。
據了解,當事雙方對調查結論均有異議。王正敏曾就“專著中100多幅耳部手術手繪圖抄襲其導師著作”一事解釋說,已在文字中提到圖片來源,其導師也對此知情并代為作序。為此,復旦學術規范委員會啟動了復查程序。校方表示,按照相關程序,復查報告已經形成,將于近日正式對外公布。
中科院在本月7日的回應中稱,2012年11月,該院學部收到王宇澄的舉報,隨即致函復旦大學,要求進行調查核實。在收到復旦大學回函和調查報告后,學部常委會曾開會進行專題研究,并成立了由相關領域院士組成的專門工作小組進一步核查。“尚在調查中”的結論,令人期待。
“歷史遺留問題”,如何看待?
“院士被舉報”一事同時引發了輿論關于學術行為追溯時效問題的討論。如根據中華醫學會雜志社2007年“關于一稿二投和重復發表問題的處理原則”,王正敏重復發表的部分中英文論文,確屬學術不規范,但“重復發表”之事,又均發生在處理原則明確之前。
又如,針對王正敏認為其專著中采用“行文注”,因而未在每幅圖片旁再行標注的說法,有專家表示,這是在2001年《著作權法》出臺前,醫學著作中普遍采用的一個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