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間教室擠69名學生,學生在教室走道只能側著身子走;坐在后排學生聽不見老師講話……
這樣的“超級大班”一直被廣大家長詬病。教育部副部長劉利民13日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今年起消除65人以上的班額,通過3至5年的建設,逐漸讓城鎮學校班額趨于合理。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在一些城鎮的“名校”、多年未改擴建的農村學校以及北上廣等一線城市的熱點學校,班額超編情況十分普遍。
多地“大班”開始瘦身
幾年前,武漢一位學生家長向媒體反映,自己上一年級的兒子,班上竟然有近70個孩子,坐在后面根本聽不清楚老師講課。到冬天關窗上課時,因為人多,空氣渾濁得難以忍受。
如今,記者在武漢市采訪了解到,全市已有100多所中小學推行“小班化”教學。作為武漢市的教育強區,江岸區教育局有關人士告訴記者,最近兩年,全區統一按照中學54人一班,小學45人一班。在多數中學,每班只有50人左右。
而早在2003年,廣州荔灣實驗學校、荔灣區沙面小學、海珠區北大附中廣州實驗學校等紛紛推行小班制教學,給班額“減肥”,每個班的學生一般不超過30個,最多的也只是35人。廣州天河區華康小學等學校也在英語口語課上實行小班教學。
廣東省河源龍川縣的一位教師告訴記者,前幾年她帶的班都是90多人,去年減少到了65人。“這一方面是教育主管部門對班額問題抓得緊了,還有原因是生源總體在減少,而且進城務工的人增多了,很多有條件的人都把孩子送到城市去上學了。”
記者從沈陽市教育局了解到,目前沈陽義務教育階段班額都約在40人左右。沈陽市教育局基礎教育一處處長張貴軍說,隨著沈陽適齡出生人口數的減少和2002年以來大力改擴建城區薄弱學校、新建農村九年一貫制學校等布局調整,50人以上的大班型已基本消除,目前建議班型為小學35人,初中42人。盡管這兩年“金豬寶寶”“奧運寶寶”扎堆入學,小班化略有壓力,但未來3至5年,實現建議班型沒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