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車“神器”遭遇管理逆襲
有人認為“倒貼”涉嫌不正當競爭,也有人大代表希望政府“別管閑事”
打車軟件的利弊引發廣泛爭議 羊城晚報記者 湯銘明 攝
羊城晚報 記者陳曉璇2月26日,上海宣布禁止出租車在上班高峰期使用打車軟件。27日,這一消息在全國迅速傳開。這對這兩個月沉浸在“土豪補貼打車”盛宴中的草根精明人來說,這是個不太好的信號。
“這是企業自愿的市場行為,政府的管理要與其博弈嗎?”這是很多網友的疑問。27日,羊城晚報記者采訪中發現,對于打車軟件這一互聯網時代的新生事物,眾人愛護有加,但同樣也有人指責其攪亂了市場,壞了規矩。
或許,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恰恰,在這場補貼盛宴中,政府應該擔當怎樣的角色?是該出手相助,還是靜觀其變?這可能會成為一個公共管理的新課題。
利弊之爭早已有之
其實,在騰訊和阿里巴巴未掀起打車燒錢大戰之前,在IT業發達的深圳市,打車軟件已經被不少市民用得爐火純青,但其帶來的弊端也引發了不少人吐槽。
張錦文是深圳一名公務員,家住福田的她以前上班的時候,稍等一下總能等來空車,但自從去年打車軟件火爆之后,她經常走到街頭伸手攔車都打不到車。“明明是空車,但他們就是不靠邊停。”她也知道有打車軟件這一神器,但由于擔心銀行賬戶捆綁手機上不安全,她很是抗拒。“如果任憑司機一路為了搶補貼,那打車市場不就亂透了。”
“我看他們還能補貼到什么時候?”同樣對打車軟件很抗拒的還有深圳退休老人秦先生。即使他懂得使用軟件,但他對企業這種燒錢補貼的做法卻很不屑,認為此舉必不長久。然而,抗拒的結果就是有一次,他和老伴要去醫院看病,活生生地看著面前的的士被一年輕人截走,最終二老唯有坐公交車解決。
不僅是有乘客對打車軟件抗拒,也有的士司機很不滿。“半天下來,微信還沒有把錢打給我,跑了五趟,優惠只給了我一次,也不知道是網絡擁擠問題還是什么原因。有的客人最后還是沒能用微信的銀行卡支付,結果就和我們討價還價。”的哥張師傅表示很不耐煩。
據了解,如果司機使用的智能手機性能比較差,也不使用3G以上的網絡,在競爭力上就會明顯削弱。有的司機因為年齡偏大,不想換手機或者還不懂熟練地使用,對新模式的打車也會敬而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