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發現3000平方米遺址,有很多間“房”
鳴羊街胡家花園南側,揚子晚報記者找到了這處古建筑遺址。考古人員發掘后留下的地層,顯示出這座樓宇的形制與規模。如果以中式建筑傳統的坐北朝南為定位標準,遺址呈長方形,東西兩側為長邊,南北為短邊。以步為尺,南北長約60多米,東西近50米。
如此規模的遺跡,在今天的地面之下兩三米左右。發掘現場,筆直的“溝渠”將其分割成塊。這是考古工作留下的,經過發掘清理,古建筑的結構布局顯現清晰。“‘溝渠’組成的線條,類似今天的平面圖,將大屋子里的小房間劃分清楚。”一位不愿具名的知情人士透露,建筑是多進式的,南北向,呈現“工”字形。進與進之間,還有銜接式的建筑,側面還有類似廂房的結構。
青磚小徑交錯,井里依然有水
當年的高屋廣廈,今日均已湮滅,不過一些痕跡卻留了下來。遺址現場,有一段“庭院小徑”。這是一片保存較好的地磚,由一塊塊青磚,傾斜交錯著組成,邊緣是稍稍凸起的一條“路牙子”,高出地面約一二厘米。
一位文保專家在看過現場圖片后分析認為,這段“小徑”顯示了年代。“青磚的規格比例,以及它們的排列方式,具有唐代的特點,區別于六朝時代,以及宋朝的形制。”
記者還在現場發現了一些古井。保存完整的井欄,由三四層青磚,拼接成一個規整的圓形,今天依舊井水汪汪。據了解,發掘時古井已被阻塞,但一經疏浚,水即涌出,證明它今天依然連接著南京的地下水。
遺址北面一隅,還有一塊石柱基,由扁平的圓柱體與立方體組成。“這也是與建筑同時代的。”它所蓋住的土坑,也是當年用來加固柱子的。此外,地面還留著排列成隊的“木樁”,不過它們直徑比較細,留在地面的部分年代久遠,而碳化發黑。
大猜想這就是李白詩中的鳳凰臺?
談到該處遺跡,不少知情人士都難掩激動。“官衙這類政府大院都比不了,它的等級要高得多。”一位文保專家告訴記者,唐代的門西地區有鳳凰臺,而且這座建筑遺跡沒被發現。有觀點認為,這處遺跡可能就是鳳凰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