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由一:年代吻合
出土唐三彩,起碼應是唐代建筑
遺址的發掘工作是從去年開始的,一位知情人士告訴記者,雖然沒有出土任何文字性的文物。但可以根據一些蛛絲馬跡,將遺址的年代定為唐朝,或唐代之前一段時間。“主要是瓶瓶罐罐一類的器皿,其中包括鼎鼎有名的唐三彩,不過已經是碎片了。”
更重要的是,這座建筑遺址距離今天的地面大約兩三米,緊挨著五代的地層之下。“遺址所在地下不同的深度,反映不同的時代,越深年代越久。‘五代’之前是隋、唐,再之前就是‘六朝’,是南京作為大都市的起點。”
唐朝是中國封建史中,最輝煌的一段時期。但此時的南京剛剛經歷政權更迭,六朝積蓄的繁華,被戰火中斷,暫時退出歷史舞臺的中心,降格為一個普通州縣。“南京范圍內,唐代的考古發掘并不多,如此體量的建筑遺址更是罕見。”一位文史專家說,門西地區這一考古發掘,將對歷史研究帶來大量珍貴的第一手材料。
而鳳凰臺相傳是南朝宋元嘉年間所建,當時傳有異鳥飛臨,官府認定此處當為鳳凰棲息之寶地,始建鳳凰臺。這和遺址在年代上較為吻合。
理由二:地點相近
遺址位置,和史料中鳳凰臺一樣
一句“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聽得無數仕人愴然涕下。據說,李白當年賦此詩,是為與崔顥的《登黃鶴樓》一爭高下,所以照搬其韻律句法。而今,武漢江邊的黃鶴樓已是舉世名勝,金陵鳳凰臺依舊難覓其蹤。
翻開史料,很多對“鳳凰臺”的記載,都與這一建筑遺址切合度較高。清人所著《江南通志》中,“鳳凰臺在江寧府城內之西南隅。”江寧即南京,城內之西南隅,就是明城墻內的西南一角,也就是今天的門西。
此外,這座遺址緊挨著的花露崗,曾經的名字就是鳳凰山。而且周圍,有很多地名帶有“鳳”字,如來鳳街、鳳游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