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7%的人感覺冷靜平和的心態屬稀缺品
“其實之前我并沒覺得自己有情緒化表現。”直到妻子提醒,周驍才意識到,自己每天下班回來,都在對工作、交通甚至各種瑣事無休止地抱怨。“沒想到我的焦慮給家庭帶來了那么多負能量。”
調查中,85.7%的受訪者感覺冷靜平和的心態在當下社會屬于稀缺品。
李建中指出,個人要想管理好情緒,最重要的是養成一種自我覺察的習慣。我們平時要能夠意識到自己的情緒是好還是不好,但很多人其實是不自知的。如果平時經常提醒一下自己,進行自我覺察和自我評價,就能很好地控制情緒。
“好的宣泄途徑少了,情緒才會積累。”李建中建議,首先,最重要的宣泄途徑是與朋友親人的相互交流和支持;其次,要有一些個人的興趣愛好,比較推薦的方式是具有競爭性的運動,例如羽毛球、籃球等。
陳友華則直言,要想消除社會情緒化問題,首先應該進行制度變革,實現法治環境;其次,需要建立社會的調節網絡。
“百姓心中有不滿需要表達出來,不讓老百姓表達,就只能通過其他方式。為什么現在網絡上憤慨、極端的言論往往比較流行?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老百姓除了在網上發發牢騷之外,在網下的現實生活中缺少發言渠道,所以,想要徹底改變社會情緒化的問題,就要有一個讓人發泄不滿和合理訴求權利的常規機制。”陳友華說。(實習生 倘凌越 記者 向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