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倩:您覺得連恩青的這種態度,包括對他宣判,會對社會帶來什么樣的影響?
梁健:我覺得每一個有理智的人,一個認識能力健全的人,我覺得都會做出自己的判斷。光兩句話,如果對他的觀點表示贊同等等,我覺得是不全面的,一部分人可能會同情他,同情他我覺得這個不矛盾的, 也沒什么問題。在人性上來講,同情他沒有關系,他確實也有值得同情的一面,這個事情怎么做出一個錯誤選擇。但是他竟然不認為這是錯誤的選擇,這本身就值得大家去同情的。
我覺得人最大的悲哀就在于明明錯了,但是自己不知道錯,這個是做人最大的悲哀。因此,我們講做人要明明白白,清清楚楚,要明了自己行為的性質跟意義,你這樣做到底會產生什么樣的后果,給社會帶來什么樣的效應,但他對這個事情的判斷出現了差錯。
解說:2014年1月27號,臺州市中級人民法院一審以故意殺人罪判處被告人連恩青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連恩青不服,上訴至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2014年3月26號,二審開庭認為,連恩青犯罪情節極其惡劣,犯罪后果特別嚴重,依法應予以嚴懲。最終,法庭認為原判定罪和適用法律正確,量刑適當,審判程序合法。4月1號,二審公開宣判,駁回上訴,維持連恩青死刑判決。
董倩:你覺得這么做,現在我們看,因為這件事情一審二審都判了。
連恩青:我知道。
董倩:你現在看,你覺得這件事你做得錯了嗎?
連恩青:我說過一句話,我無悔,只有遺憾,我沒能揭露它,那用虛假謊言所掩蓋的面紗。
解說:讓連恩青愈發加深的疑問到底存不存在,庭審認為溫嶺市第一人民醫院在處理連恩青投訴,及后續處理過程中的確存在一定的瑕疵,存在進一步加深其誤解的情形。但該種瑕疵并非在案的被害人所造成,被害人在本案起因上沒有過錯。
梁健:從內心的角度,我也是有一定同情的方面,從人性角度來講,他犯了這種錯誤并且還沒認識到,我確實也有一定的因素在里面的。但作為法官來說,像他這樣的行為、造成的后果,從量刑的標準來看,量刑的原則來看,我們覺得判他死刑二審維持原判,我們依法做出了裁定。
解說:像每一起殺人案一樣,連恩青的案件同樣引發了人們對醫院行為和醫療體制改革的思考。在庭審過程中,警方認為本案的發生只是個案,并不是普遍現象,與現行醫療制度無關。在連恩青投訴時,醫院以予以合理處置,醫患關系的現狀不是本案暴力發生的借口。
董倩:就如果時光能倒流,我們返回到當時的那個場景,如果醫生能夠做一些心理上的親近的疏導的話,也許不會走到今天這一步。
梁健:對,如果疏導得好的話,我覺得可能不至于走到今天。疏導可能有效果或者沒效果,但從這里來觀察,我們疏導方面是做得不夠的。
董倩:但是恰恰這個醫生不僅要治療,還要做心理疏導,這是我們現在的這個目前現狀,根本達不到的。一個醫生每天累死累活的,他看病人,他連去廁所的時間都沒有。
梁健:是的。
董倩:他又哪有時間去給患者做疏導。
梁健:客觀上確實存在這么一個問題,五官科病人也很多的,你來看,給你手術做好了,一看片子好的話,醫生說這個沒有問題,后面話也不想多講了,我覺得也是可以理解的。
董倩:沒錯。
梁健:這么忙的工作,讓他再去疏導,確實是存在一定困難的應該說。
董倩:所以如果你從醫生的角度來說,他給患者看病了,而且給他做了一個成功的手術,醫生的責任就已經結束了。
梁健:對。
董倩:可是從患者的角度來說,你給我做手術了,手術數據上都是成功的,可是我的感受,我還是難受,所以這對矛盾在連恩青身上表現得特別突出,最后是以悲劇收場的,但是未來我們可以不以悲劇收場嗎?
梁健:這個我覺得要互相理解,從互相理解這方面上,另外醫者、患者都要互相理解。在患者方面要培養自己的寬容精神,要寬容。
王寧:寬容兩個字著實的易說不易做。采訪回來,我的同事董倩特別和我交流了,她對于這種艱難的理解和感受。她說現實的殘酷在于在疾病面前,醫學的能力是很有限的,有的疾病醫生可能治不好,這個時候就需要患者的寬容,來能夠理解這種無能為力,這樣的寬容將換來醫生更大的責任心,更加不懈的探索和努力。而醫生的寬容也同樣重要,因為當患者在經受了巨大的痛苦而表現出急不可耐,甚至是暴躁的時候,醫生的理解和寬容,將會改變患者的身體狀況,心態甚至命運。
是啊,有的時候去治愈,經常去幫助,永遠去安慰,當醫術醫師還沒有辦法抵達的時候,先讓心去接近,這也許才是打開醫患矛盾的一把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