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入園難”到“擇校熱”,從“學生減負”到“高考改革”,從“職業教育”到“創新人才”,從“師德建設”到“教育投入”……都是人民群眾非常關注的教育熱點問題。
24日在京舉辦的熱點問題形勢報告會上,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圍繞教育的八大熱點問題,一一闡述了“怎么看”和“怎么干”。
破解“入園難”抓住四關鍵
記者:《教育規劃綱要》實施以來,中央和地方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關鍵環節是抓哪些方面?
袁貴仁:首先是資源。按照國務院《關于當前發展學前教育的若干意見》,要以啟動實施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為抓手,通過大力發展公辦幼兒園,鼓勵社會力量多種形式辦園,增加城鎮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同時,重點發展農村學前教育。去年國家已投入5億元在中西部10個省區啟動“中西部農村學前教育推進工程”試點。
二是教師。從來源上,要辦好中等幼兒師范學校和高等師范院校學前教育專業,建設一批幼兒師范??茖W校,探索初中畢業起點五年制學前教育??茖W歷教師培養模式,將義務教育階段富余教師經選拔培訓合格后轉為幼兒教師。在培訓方面,三年內要對1萬名幼兒園園長和骨干教師進行國家級培訓,各地五年內對幼兒園園長和教師進行一輪全員專業培訓。在待遇方面,要完善落實幼兒園教職工工資保障辦法、專業技術職稱(職務)評聘機制和社會保障政策。
三是投入。學前教育不是義務教育,需要建立健全政府投入、社會舉辦者投入和家庭合理負擔的投入機制。
四是管理。要規范辦園,分類治理,督促整改,妥善解決目前存在的無證辦園問題,嚴防事故發生。今年將出臺《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幼兒園工作規程》,制定學前教育收費管理辦法。
減負要“旗幟鮮明”但不能概念化
記者:最近在美國出版的《虎媽戰歌》一書引發了關于中西方學生負擔的熱議。中國孩子何時才能告別沉重書包?
袁貴仁:各地各校做了很多努力,但減負仍是困擾基礎教育發展的頑疾。再難再復雜我們也要旗幟鮮明、持之以恒、下大力氣推進減負,尤其是小學生的減負工作。
必須明確減負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各級政府及教育部門要把減負作為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務,要調整教材內容,科學設計課程難度。建立學生課業負擔監測和公告制度,不得下達升學指標,不得以升學率對地區和學校進行排名。今年要研究制定減輕中小學生課業負擔的指導意見,發布新修訂的義務教育階段課程方案和學科課程標準,全面啟動義務教育階段教材修訂并計劃于2012年秋季使用。
學校除了嚴格執行課程方案,不得增加課時和難度外,還要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減少作業量,嚴格控制考試次數,不得將各種等級考試和競賽成績作為義務教育階段入學與升學的依據。廣大家長也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尊重子女的健康情趣,共同減輕學生課業負擔。
但減負不能概念化,不是放任自流,而是要給學生留下更多了解社會、思考和動手的時間,去學習探討感興趣的東西。
把差學校變好,縮小校際差距
記者:我國義務教育已實現了“不花錢、有學上”,但一些大中城市的擇校和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的上學問題還比較突出,怎么辦?
袁貴仁:“擇校熱”的解決之道是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也就是要加強薄弱學校建設,把差學校變好,縮小校際差距。
今年將制定推進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指導意見,出臺督查、考核和評估辦法,教育部將與各省(區、市)以備忘錄形式,確定各自任務,督促各地落實均衡發展責任。要推進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積極推行縣域內教師合理交流。制定并執行把優質高中招生名額合理分配到初中的政策。通過學區化管理、集團化辦學、結對幫扶等模式,發揮優質學校的示范引領作用,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
要建立城鄉一體化義務教育發展機制。一方面要根據城鎮化進程、新農村建設和人口流動狀況,合理規劃學校布局,另一方面要在財政撥款、學校建設、教師配置等方面繼續向農村傾斜。2010年,中央已投入83億元實施“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計劃”。
還要切實落實“以流入地政府管理為主和以公辦中小學為主”的政策,確保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鼓勵和支持各地研究制定農民工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后,在流入地參加升學考試的辦法。同時,加快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建立健全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和動態監測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