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員進入10省調查,本報記者隨行探訪
審計署調查醫改方案3年執行效果
在公共衛生專家那里,把國務院在2009年初頒布的《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近期重點實施方案(2009—2011年)》稱之為“新醫改3年方案”,而今年是這套方案實施的最后一年。中央政府的這套組合拳意在解決老百姓呼吁多年的看病難、看病貴問題,那么醫改效果究竟如何,中央投下去的錢有沒有讓老百姓真正得到實惠?
過去的半年中,審計署試圖對這些民生話題做出評價。
審計署行政事業審計司有關負責人向中國青年報記者介紹說,在今年上半年,審計署就派出10支審計隊伍,對10個省(市)的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情況進行審計調查,特別關注了農村醫療衛生體系的建設情況。
該負責人說,此次對10省市的審計調查,一方面希望掌握財政資金在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的投入情況,客觀評價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取得的主要成效,反映存在的主要差距,另一方面也希望揭示當前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在項目管理、資金使用、建設效果等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以及影響當前農村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體制、機制問題。
近日,中國青年報記者隨審計署駐沈陽特派辦前往納入此次審計調查范圍的遼寧省,探訪審計部門如何對醫改效果進行審計調查。
審計署駐沈陽特派辦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在遼寧,審計署選擇了6個縣市進行調查。除了傳統的翻賬本外,審計人員還要走訪使用了財政資金的縣醫院、鄉鎮衛生院,既要了解基本藥物制度實施情況,又要與醫務人員召開座談會,探討醫改過程中各類問題的成因、征求解決問題的辦法。另外,審計人員還會走村入戶,隨機訪問一些患者,了解看病貴、看病難的問題是否得到緩解。
尷尬的鄉鎮衛生院
跟隨審計人員,記者見到了岫巖縣龍潭鎮衛生院的院長楊永興,他告訴記者,新的醫院大樓是建起來了,但撓頭的問題還有不少:大夫留不住,衛生院為誰服務定位不清楚。
三層樓高的龍潭鎮衛生院主要服務鎮里的1.5萬人,外科、內科、婦科、中醫科都有,但近年來,各村的青壯年都外出打工,衛生院能服務的人群越來越少。楊永興說,小病,村里有村醫,老百姓一般就在村里看了。稍微重一點的病,現在交通方便,從鎮里到縣醫院也就20分鐘,所以都往縣醫院里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