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為民
鑄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樹起中國法治新豐碑
2010年底,就在中國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而備受世界矚目的同時,中國的依法治國也取得了重要里程碑式的巨大成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正式形成,中國法治樹起了新的豐碑,站上了新的起點。
事斷于法,順乎民情。立法,是制定公共規則的最高形式,也是依法治國的前提和基礎。梳理十年來的立法項目,人們不難發現,民生領域立法步伐加快。勞動合同法、就業促進法、社會保險法等涉民生立法,得到更多關注。
“當前,我國已經進入深化改革的攻堅時期,教育、醫療、住房、養老、就業、收入分配等領域涉及的利益格局十分復雜,牽一發而動全身,越來越需要從制度上進行頂層設計和綜合配套?!秉h的十八大代表、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李適時表示。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副主任信春鷹表示,從側重市場經濟立法到側重社會立法,反映了中國立法重點的轉變,也反映了中國進入小康社會以后強烈的社會需求。立法,離群眾生活越來越近,更加順乎民情、尊重民意。
針對人們普遍關心的餐桌安全問題,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通過了食品安全法。從2004年7月,國務院法制辦著手食品安全法起草工作,到這部法律最終通過,歷時五年有余。一位參與立法的專家表示,這是因為食品安全問題關系到每一位公民的生命健康和安全。
無救濟則無權利。2009年12月,歷經四審、歷時七年得以通過的侵權責任法填補了公民權利中的諸多“空白”,首次明確精神損害賠償、確立“同命同價”賠償原則,第一次專章規定醫療損害責任。同時對社會各界普遍關注的環境污染、產品缺陷、交通事故等問題均作出具體規定,成為“公民維權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