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公開
讓群眾了解司法、感受法治,以群眾看得見的方式實現公平正義
法律的生命在于施行,司法的權威源于公正。作為依法治國的重要組成部分,十年來,我國司法事業在改革中不斷深化,以一種讓群眾看得見的方式實現公平正義。
確保權力正確行使,必須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這是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的要求。作為國家政治權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司法權同樣需要在陽光下運行。
今年10月22日,海南省臨高縣人民法院在微博上發布了一條消息,從當周開始,該院將通過微博發布一周的開庭信息,為方便公眾現場旁聽,還公布了各法庭的庭審排期情況。
2004年11月,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法院在全國首次網上直播了一起噪音污染案的庭審。如今,法院直播庭審已不再是新聞。在推進司法公開的過程中,越來越多的法院選擇網絡作為載體,視頻直播、微博直播等方式為群眾廣泛接受。
網絡給司法公開帶來了新的挑戰,同時也支撐和推進了司法公開。比如,人民法院通過推行網上辦案和案件流程管理,使當事人實時掌握執法辦案信息成了可能。2009年4月,最高人民法院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民意溝通工作的意見》,其中規定,要改進和完善網絡民意溝通機制。各級人民法院主要領導每年至少應參加一次與網民直接交流、溝通、互動活動,廣泛聽取網民意見。網絡,成為推進司法公開的重要陣地。
除了庭審直播,群眾關心的執行領域也通過網絡的形式拓展公開范圍。從2009年3月30日起,最高人民法院向社會開通“全國法院被執行人信息查詢”平臺,社會各界通過該平臺可查詢全國法院(不包括軍事法院)2007年1月1日以后新收及此前未結的執行實施案件的被執行人信息。
近年來,最高人民法院先后發布了《關于司法公開的六項規定》和《關于人民法院接受新聞媒體輿論監督的若干規定》兩個文件,向社會承諾立案、庭審、執行、聽證、文書、審務六項公開,標志著司法公開制度改革取得新的階段性成果。
十年來,司法公開的范圍大大拓寬。以前,案件在辦理過程中的不透明、不公開現象,為托關系、走后門現象提供了溫床。現在,司法公開的內容從審判公開延伸到立案、庭審、執行、聽證、文書、審務等各個方面。當事人不僅能了解案件在立案、庭審、執行等階段的所有審判信息,還能對涉法涉訴案件、執行異議案件要求公開聽證;不僅能了解審判管理工作,包括案件流程、管理制度、審判職能、人員狀況等方面的情況,還能了解法院重要活動部署、工作報告、審判指導意見、重要研究成果、司法統計數據等其他管理工作的信息。
十年來,司法公開的程度不斷推進。不少法院增強裁判文書的說理功能,不僅讓當事人知道“怎么樣”,還要知道“為什么這樣”。“說理透徹”、“說理公開”已逐漸成為司法環節的“高頻詞”。越來越多的法院積極推進裁判文書說理公開,不僅公開事實認定的理由、適用法律的推理解釋過程和裁判理由,還要對當事人的訴訟理由和抗辯主張是否成立進行回應,真正做到“辨法析理、輸贏皆服”。
“在推進司法公開方面,人民法院做到了‘我家大門常打開’,并且得到了三大訴訟法等法律的保障。”黨的十八大代表、北京市房山區人民法院法官厲莉認為,司法公開不僅見證了司法機關的努力,也見證了人民群眾不斷增強的參與意識和法治觀念,比如在旁聽庭審時,群眾就能了解司法、理解法律、感受法治。
路漫漫其修遠兮。依法治國,中國走過了一條不平坦的道路。伴隨著我國立法的完備、依法行政大力推進、司法更加公開透明,“法治”正在用制度的力量改變著人們的生活,也改變了中國社會的面貌,一個高揚公平正義旗幟的“法治中國”正在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