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1億中國人“人戶分離” 戶籍制度改革需漸進
國家統計局今年1月發布的數據稱,去年全國“人戶分離”的人口為2.71億,比上年增加977萬人,其中非市轄區內人戶分離的“流動人口”就達2.3億,比上年增加828萬人。由于戶籍制度的掣肘,大量的外來人口沒有享受到與城鎮居民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務,一系列的公共福利的附加,使得一紙戶口成了地域之間、城鄉之間的一道鴻溝。
在輿論熱議“異地辦證難”之際,關于“異地高考”的話題也在近期備受社會關注。根據教育部“各地年底前出臺異地高考方案”的要求,如今距離各地公布異地高考方案的截止期限已不足一個月,但是京滬粵這些流動人口較多的地區的異地高考方案遲遲未出,圍繞“放開異地高考”的爭論也較為激烈。
相較于異地辦證難,異地就學、考學、就醫、購房購車,這些因戶籍壁壘而引發的“本地人”與“外地人”利益博弈,也讓戶籍制度改革的呼聲愈發強烈。
“我們現在的制度把人區分開了,農村戶口是一個標準,城市戶口是一個標準,北京戶口又是另一個標準,政府提供教育、醫療等等基本公共服務都應基于國民標準,而不是地域標準。”
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副院長何兵認為,戶籍制度改革的癥結在于中國的區域發展不平衡,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就應該打破戶籍壁壘,推進公共服務的國民標準。
其實,對于打破公共服務與戶籍的“捆綁”,中國政府的探索已經開始。今年7月中國政府公布了《國家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十二五”規劃》。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胡祖才在介紹該規劃有關情況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提供基本公共服務是政府公共服務職能的“底線”,由政府負最終責任,將來基本公共服務要跟戶口、戶籍地逐步分離,基本公共服務要成為群眾的基本權益。
對于城市中流動人口的公共服務均等化訴求,鐘君認為,一方面政府要加大投入,提高公共服務的“增量”,另一方面,城市化進程要爭取人口在農村、鄉鎮、城市之間逐步實現“梯度轉移”,而不是集中向大城市涌入。
“目前推進戶籍制度改革更需要做的是‘補短板’。”鐘君表示,中國戶籍制度改革的難點在于城鄉間、地區間發展的不平衡,要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相對落后地區的發展上。
“簡單放開戶籍限制,會導致大量人口向大城市流動,表面上看大家進城后機會均等,但誰能在大城市立足?必然是富有階層,這就會造成新的、事實上的不平等。” 鐘君稱,戶籍制度改革是個漸進的過程,不能簡單期待改革一步到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