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畫:謝正軍
中國社科院經濟社會建設研究室主任鐘君表示,有數據顯示,北京出租車的平均空載率達到40%。他建議,政府相關部門與其直接干預市場、管理價格,不如轉身成為公共服務的提供者,牽頭開發更有效、更實用的叫車軟件,用科學的管理手段化解司機與乘客之間的信息不對稱。
起步價從10元漲到13元、每公里里程價格從2元漲到2.3元或2.6元……近日,北京市公布了出租車價格調整聽證方案,引發社會熱議。支持者認為,此次調價旨在增加出租車司機收入,值得肯定。反對者則認為,增加司機收入不能只讓老百姓埋單,漲價并非治理打車難的治本之策。
上周,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題客調查網和民意中國網,對6938人進行的一項題為“漲價能有效緩解打車難嗎”的在線即時調查顯示,41.0%的受訪者表示正在關注此次北京市出租車價格調整。55.0%的受訪者直言,只靠漲價并不能有效緩解打車難問題。
參與調查的受訪者中,近半數(49.5%)受訪者表示在北京有過打車經歷。
46.9%的人表示如參加聽證不會贊成此次出租車調價方案
在公布的價格調整聽證方案內容中,“起步價從10元漲至13元”最受關注(54.3%),其次是“每公里里程價格從2元漲到2.3元或2.6元”(41.4%),第三是“低速等候費從每5分鐘加收1公里租費漲至每5分鐘加收2公里租費”(32.2%),第四是“預約叫車費由3元漲至提前四小時以內5元、提前四小時以上8元”(25.5%),排在最末位的是“保留燃油附加費并且與汽油價格聯動”(20.8%)。
由于經常打車,家住北京市東城區的徐女士很早就開始關注出租車漲價的相關信息。幾天前,當在網上看到漲價聽證方案后,徐女士坦言這個漲法讓她有些承受不起。
徐女士算了一筆賬:按現在的漲價方案,每次打車最少要多掏3到4元錢,遇到擁堵或去稍遠的地方,要多掏十幾塊錢。按一個月打車20次計算,每個月多花在打車上的錢少則一百元,多則兩三百元。在什么都漲就是工資不漲的當下,交通費用突然增加這么多,著實讓人感到壓力不小。為了減輕壓力,以后只能盡量減少打車的次數了。
調查顯示,73.8%的受訪者表示價格上漲會影響到自己的打車行為。
在北京市相關部門給出的解釋中,此次出租車價格調整是為了改善出租車司機的收入,提高他們的出車積極性,從而一定程度上改善老百姓打車難的問題。
北京出租車司機張師傅對此卻并不看好。他認為,現在大家只說漲價,沒說份子錢漲不漲,如果份子錢也跟著漲,那收入增加就可能只是一句空話。而且按這樣的漲價幅度,司機高峰期出車還是很難賺錢,出車意愿仍然不會太高。至于電話召車費用上漲,由于現在的電召系統問題太大,司機接單后經常撲空,大多數司機已經放棄不用了,再漲價也沒什么意義。
此次價格調整聽證會召開在即,如果受訪者作為此次聽證會的代表,他們會贊成已經給出的方案嗎?調查顯示,46.9%的受訪者明確表示不會贊成,27.1%的受訪者表示會贊成,26.0%的受訪者表示不好說。
55.0%的受訪者直言,只靠漲價并不能有效緩解打車難問題。
中國社科院經濟社會建設研究室主任、《公共服務藍皮書》執行主編鐘君,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采訪時指出,此次北京市出租車價格調整之所以會引起公眾強烈反彈,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首先,社會在關注打車難問題時都聚焦在出租車司機的份子錢上,雖說作為正常管理成本的份子錢也具有一定合理性,但是,由于相關方面對份子錢的構成一直遮遮掩掩,其中真正的管理成本是多少、利潤又是多少,一直都沒有給老百姓一個清楚的交代。公眾的懷疑越積越大,任何不涉及份子錢改革的調價舉動,都會引發大家的不滿。
“另外,相關方面一遇到公共服務問題,首先想到的就是漲價,用掏老百姓兜里錢的方式來解決問題,不思考科學、有效的管理辦法。這種在公共管理上的懶人思維,也正是招致老百姓反感的重要原因。”鐘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