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我國已經有一半多的殘疾學生在普通學校隨班就讀。據統計,2012年殘疾學生在校數為37.88萬,其中小學、初中隨班就讀和附設特教班在校生為19.98萬人,占52.74%。
上海、北京、天津和江蘇部分地區等地先后提出對殘疾學生教育“零拒絕”,要求各級各類學校都要創造條件,擴大殘疾孩子受教育機會,不得拒收殘疾孩子,對于因身體條件無法到校就讀的學生,還采取送教上門方式保障他們享有平等的教育權利。北京市海淀區培智中心學校于文校長說,“我們學校堅持送教上門已有十多年的歷史,國家教育規劃綱要頒布以來,我們加強了送教的工作,現在學校有10名專職教師負責送教上門,這些老師并不坐班,但常年走鄉串戶,進入殘疾孩子家庭,為每個孩子提供每周 1-2次送教服務,讓這些孩子和其他孩子一樣,在家就能接受文化教育、康復和社會適應訓練。”
經過多年努力,我國基本上形成了以特殊教育學校為骨干,以普通學校隨班就讀和附設特教班為主體,以送教上門和家庭、社區教育為補充的中國特殊教育發展格局。
“我國特殊教育的發展道路,是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融合教育之路,符合中國基本國情,能夠有效地保障殘疾孩子受教育的權利,促進他們全面發展。”我國特殊教育專家顧定倩這樣評價。
提高質量滿足殘疾孩子的求知夢
要提高特殊教育教學質量,教師隊伍建設是基礎保障,也是幫助殘疾孩子實現求知夢的前提。
據了解,北京師范大學、北京聯合大學、南京特殊教育職業技術學院等52所高校設置了特殊教育(師范類)專業,培養特殊教育學校專任教師。此外,陜西師范大學等169所師范院校也普遍開設了特殊教育課程,培養師范生具有指導殘疾學生在普通學校隨班就讀的能力。
2010年起,教育部將特教教師培訓全面納入“國培計劃”統籌實施,并與中國殘聯合作,共同委托北京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舉辦了多期特殊教育學校校長、骨干教師和教研員的培訓班。
2012年9月,《關于進一步加強特殊教育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正式出臺。教育部、中編辦、發改委、財政部和人社部等部委對特殊教育教師隊伍建設做出全面部署,就特教教師建設規劃、條件準入、培養培訓、教師管理、落實待遇等方面做了明確規定。教育部頒布的教師專業標準明確要求,“教師要了解有特殊需要的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規律,掌握保護和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策略與方法”。
近年來,全國各地不斷優化特教師資隊伍結構,并采取多種方式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上海市率先提出了特教教師“雙證”制度,特教教師必須具備國家規定的教師資格證書和地方性的特殊教育崗位證書;新疆將特教師資培養納入師范生免費計劃;天津市率先在市教研室設立特殊教育研究室,負責全市特殊教育學校和隨班就讀的教學研究、指導和服務工作。
更多特殊教育專業教師的參與,更多特殊教育研究團隊的支撐,使得我國的特殊教育教學創新不斷、改革不斷,探索著更加適合殘疾兒童成長、發展的教學方式。
作為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點項目,上海市政府積極探索并完善“醫教結合”的支持保障體系,開展“醫教結合”專業隊伍建設,建立特殊教育公共服務平臺,形成殘疾兒童發現、診斷、評估、轉介、安置運行機制,入學以后對殘疾學生進行定期和不定期的醫學評估和教育評估,相關部門共同為每個殘疾兒童提供全程服務。
特殊教育課程改革不斷深化,努力探索適合每一個殘疾學生發展需要的教育。教育部頒布的《盲、聾、培智三類特殊教育學校義務教育課程實驗方案》,根據殘疾兒童身心特性和教育規律,重新構建了適合殘疾學生的課程體系。2011年,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特殊教育委員會成立,匯聚國內教育學、心理學、康復學等方面的頂尖專家,統籌協調指導特殊教育的課程教材建設、教育教學改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