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更好地實施融合教育,北京市建立了“雙學籍”制度,每名特教學校學生每月至少半天到普通學校參加教育活動,隨班就讀殘疾學生根據需要定期到特教學校接受特殊教育和康復輔助訓練。“雙學籍制度,使特教學校和普通學校的優勢形成互補,能更好地滿足殘疾學生個性化的康復訓練和融合教育的需求”,人民大學附屬小學校長鄭瑞芳這樣評價。
特殊教育學校普遍成立了家長委員會,民主開放的辦學思路讓特殊教育形成了學生、家長、教師、專家等多方互動,共同探索適合殘疾兒童教育方式的良好氛圍。北京市宣武培智學校九班學生童童媽媽說,“我們家長委員會不僅參與確定學生安置方式、制定教學計劃、評價教師教學質量,而且作為志愿者為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提供支持”。
特殊教育教師專業素質的不斷提高、教育教學的改革創新、學校與家長的互動合作,使得特殊教育學校、普通學校隨班就讀等各種形式的教育質量不斷提高,滿足著殘疾孩子的求知夢。
構建體系助力殘疾孩子的發展夢
國家高度重視特殊教育體系建設。各級政府建立了“政府主導、教育部門主管、各有關部門分工負責”的工作機制。2009年,國務院轉發教育部、發改委、民政部、人社部、財政部、衛生部、中央編辦和中國殘聯等部門《關于進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業發展的意見》,對構建包含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中階段教育(含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特殊教育體系提出了明確要求。
越來越多的殘疾兒童青少年的身影出現在各級各類學校,從3歲小寶寶,到18歲甚至年齡更大的殘疾青年,都可以在完整的教育體系中找到適合自己的教育方式,實現自己的求學夢、發展夢。
近年來,殘疾兒童學前教育得到了快速發展。全國特殊教育學校、康復機構和福利機構普遍開辦了殘疾兒童幼兒園(班),開展了早期教育與康復,很多地方的普通幼兒園接收殘疾兒童隨園就讀,還有一些地方建立了獨立的殘疾兒童幼兒園。
北京大學附屬幼兒園園長王燕華介紹,目前,該園共有28名殘疾孩子隨園就讀,殘疾類型包括孤獨癥、唐氏綜合癥、聽障、肢殘、多重障礙等。
高中階段的特殊教育,以職業教育為主,為殘疾學生架起了升學和就業的橋梁。據有關方面調查,我國有殘疾人中等職業教育機構152所,在校殘疾學生10442人。這些學校開設了一大批適應殘疾人身心特點、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才市場需求的特色專業,包括服裝設計及工藝、藝術設計、針灸推拿學、音樂學、繪畫學、裝潢廣告設計等,培養越來越多的殘疾學生擁有一技之長。
視障學生戴俊林在山東省特教中專學校學習了針灸推拿專業,畢業后回家鄉創辦了自己的盲人按摩店,如今四家連鎖店已經安置40多名盲人就業,在臨沂甚至山東省都小有名氣。
截至2012年,我國設有特殊教育普通高中班(部)186個,在校生7043人。江蘇省南京聾人高級中學校長陳金友介紹,他們學校成立21年來,始終注重塑造殘疾學生健全人格,突出功能補償和潛能開發,近3年有221名學生考入高校,實現了高考錄取率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