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什么
多久開
國務院常務會議一般每周召開一次。但在特殊情況下,可以變通。
比如,今年5月中下旬,李克強總理出訪印度、巴基斯坦、瑞士、德國四國。由于國務院常務會議要由總理召集和主持,在李克強總理出訪近半個月的時間里,國務院都沒有召開常務會議。
還比如,2008年11月5日,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國務院破例一天兩次召開常務會議,研究經濟形勢和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十項措施。
據統計,上屆政府共召開了234次國務院常務會議。
備注:從發布的歷次國務院常務會議新華社稿件中,“改革”一詞出現近百次,是出現次數最多的詞匯。
“促改革”觀察
銳意改革
——“改革是中國的最大紅利”
已召開的20次國務院常務會議,共有43個主要議題。其中,涉及改革議題逾10個。這是出現頻率最高的議題之一。10余個議題中,既涉及到簡政放權的行政體制改革,也涉及到“營改增”的財稅體制改革、利率市場化的金融改革,還涉及到農業改革、鐵路投融資改革、養老服務改革等。
簡政放權是新一屆政府的開局關鍵。3月18日,新一屆國務院召開第1次常務會議,就把議題集中在《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上。會議確定,將《方案》內容分解細化為72項任務,逐項明確了責任部門和完成時限。
開弓沒有回頭箭。4月24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取消和下放71項行政審批事項;5月6日、6月19日,國務院先后兩次召開常務會議,分別取消和下放62項、32項行政審批事項;7月13日,國務院決定,再取消和下放50項行政審批事項。
巧合的是,機構如何改革、職能如何轉變,這也是3月17日采訪“兩會”的中外記者向李克強提出的第一個問題。當時,李克強承諾,“現在國務院各部門行政審批事項還有1700多項,本屆政府下決心要再削減三分之一以上。”在他看來,政府職能轉變是“把錯裝在政府身上的手換成市場的手”,這“會很痛,甚至有割腕的感覺”,但“我們要有壯士斷腕的決心,言出必行,說到做到。”
截至7月,新一屆政府總共取消和下放了215項行政審批事項。履新才4個月,新一屆政府簡政放權的任務就已完成了近三分之一。
如果說簡政放權是快馬加鞭,那么,在其他領域,新一屆政府更多的是進行“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改革,比如“營改增”。
“營改增”是財稅體制改革的“重頭戲”。2012年,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李克強就親自“督陣”營業稅改增值稅的試點工作。在上海取得實效后,他又力推將試點擴大到9省市。今年4月10日,新一屆國務院召開第4次常務會議,就決定進一步擴大“營改增”試點,并逐步在全國推行。
新一屆政府銳意改革的特點,從發布的歷次國務院常務會議新華社稿件中,也得以窺見:在這些稿件中,“改革”一詞出現近百次,是出現次數最多的詞匯之一。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指出,新一屆政府更加強調改革的作用,現有一些改革措施、方案、試點正在實實在在地推進,充分體現出新一屆政府加快推進改革的決心、“向改革要紅利”的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