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增長”觀察
長短兼顧
——“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
長遠:6月市場傳言錢荒,新一屆政府沒有出手,而是力圖以金融之手,通過市場的調節,盤活存量,讓資金流向實體經濟。
短期:在光伏產業遭遇困境時,新一屆政府卻選擇了出手,而且力度空前。最終,中歐光伏貿易爭端達成和解。
缺錢,缺錢!6月中下旬的中國金融市場,一片風聲鶴唳。
近年來,銀行間隔夜拆借利率往往不到3%。但在今年6月20日,這一利率突然瘋漲至13.44%,盤中最高成交利率竟然高達30%!這一天,足以載入銀行間市場史冊。
受錢荒傳言影響,滬深股市也節節敗退。到6月24日,滬指暴跌上百點,直接跌回“1”時代。
有市場人士“慣性”期盼,央行會“放水”救市。但央行以繼續發行央票的實際行動,表明了“不放水”的態度。
面對錢荒傳言,新一屆政府沒有出手。但在光伏產業遭遇困境時,新一屆政府卻選擇了出手,而且力度空前。李克強5月出訪時,就歐盟對我國的光伏產品發起“雙反”調查,與德國總理默克爾會談,并贏得了德國的支持。最終,中歐光伏貿易爭端達成和解。“克強經濟外交首戰告捷”!輿論對此進行了贊許。
為何救?為何又不救?通過這救與不救,新一屆政府,究竟傳遞出怎樣的施政信號?
不救錢荒,是因為存量驚人。數據顯示,今年前5月,人民幣新增信貸4.21萬億元;截至5月末,人民幣存款余額為99.31萬億元,“市場流動性整體寬裕”。
部分銀行之所以出現錢荒,是因為它們將資金通過信托、券商等通道,轉移到收益率較高的項目上去,比如房地產、融資平臺,導致了實體經濟融資成本高、資金杠桿率提高、銀行流動性風險加大。
不救錢荒,更深層的含義在于,新一屆政府力圖以金融之手,通過市場的調節,盤活存量,讓資金流向實體經濟,把錢用在刀刃上。6月19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就提出,要“優化金融資源配置,用好增量、盤活存量”。這也是李克強在1個月內3次提到盤活存量貨幣。
中國社科院世經所國際投資室副主任張明說,“央行近來行為方式的轉變,折射出了新一屆政府宏觀調控思路的變化。政策重點不再是不惜一切代價保增長,而是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擠出在影子銀行與房地產市場存在的泡沫,消除制造業產能過剩,從而真正實現調結構、轉方式的目標。”
救光伏產業,是因為從短期來看,可以穩增長、穩就業。中歐光伏貿易爭端,影響到中國上千家企業的生存和40多萬人就業。從長期來看,則可以調結構。6月14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就指出,光伏產業是新能源產業的重要發展方向,我國的光伏產品已具有相當的國際競爭力,“必須支持光伏產業走出困境并健康發展”。
除了光伏產業,國務院常務會議還對節能環保、信息消費等產業的發展做出部署。這些措施都有著共同的特點,既穩增長,又調結構;既利當前,又惠長遠;利于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部研究員張立群指出,“現在的政府決策不是重在應急,而是強調長短兼顧,努力在治標的同時,把治本的長效機制建立起來,這個特點越來越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