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中共中央政治局8月27日召開會議,決定今年11月在北京召開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將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問題。前瞻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各界對全面深化改革有哪些新期待、新建言和新設想?半月談記者通過采訪調研、網絡調查等方式,解析改革關鍵詞。
一段時間以來,各界對即將召開的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熱情高漲。這次會議上,新一屆領導集體將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頂層設計”和一系列改革方案。其中,經濟、社會領域的改革和政府改革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對于這三方面的改革人們有著怎樣的期待和建言,記者進行了深入采訪。
經濟改革:市場化的新追求
今年以來,一系列經濟改革措施陸續推出。8月1日起,國家對月銷售額不超過2萬元的小微企業,暫免征收增值稅和營業稅,惠及600萬戶小微企業,年減稅近300億元;8月1日起,擴大營改增試點范圍,全年減負約1200億元;首個自由貿易試驗區——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掛牌,引領中國開放型經濟“第二季”……
全國工商聯副秘書長王忠明說,對今年以來的改革進展,社會普遍反映良好,但還有更多期待。下一步,特別希望能夠在金融改革、財稅改革、落實擴大民間投資準入、興辦民營銀行等方面取得更大的實質性突破,讓中國經濟的活力和后勁更加充沛。
在今年7月取消貸款利率下限之后,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已進入新階段。近期,一系列政策措施和官員表態顯示,利率市場化改革正在穩妥有序地推進。
專家表示,應深化利率市場化改革,優化金融資源配置,更大程度發揮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為經濟結構調整與轉型升級創造穩定的金融環境和貨幣條件,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發展。同時,要以改革推動,逐漸使人民幣成為主要的國際結算和投資計價貨幣,在局部市場成為國際儲備貨幣,以此倒逼外匯市場、跨境投資、債券市場、金融機構本外幣綜合經營等領域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