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
大學教育不能唯就業率
一開始,周緒紅談到了一個現象———大學畢業生就業難。
有觀點認為,大學畢業生的就業難,在一定程度上與現行的大學教育有關,對此,周緒紅的回答是:“大學的教育,不該‘唯就業’,就如同經濟發展不能‘唯GDP’一樣,教育的本質是培養人才。”
“單純講教育好,就業就好嗎?誰敢擔保,哈佛大學的學生到任何地方都能就業?你也不能說一個完全沒讀過書的人,就找不到工作?”周緒紅接連用了三個反問。
在周緒紅看來,就業的主要因素不在于教育質量本身,而在于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但他一再強調,“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需要從就業獲取一些信息來反思我們的教育。”
“這就是為什么要教育改革。”周緒紅把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看作是教育的一面鏡子。“只有經常照鏡子,不斷反思、分析,學生到了哪些單位,在這個行業中的比例是多少,這才能有益于我們的教育真正實現人才培養,讓這些人才真正符合社會的不同需求。”
目的
把學生培養成一個完人
對于教育改革,周緒紅認為,“教育,應該是根據社會需求進行的。”
周緒紅談到了研究生的培養,更加注重專業學位,不能一味的重視學習型、學術型。
他以重慶大學為例,“在改革探索中,我們現在根據學生的適應與需求,把一些研究生放到企業去,或者是學校、企業一起帶,設置兩個導師,企業一個、學校一個,改變了以往的研究生培養模式。”
周緒紅反復強調,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需求是多樣的。
“培養一個學生,更重要的是培養一個完人。在專業設置上,給予學生引導,基礎理論要,適應性同樣要。”周緒紅說,教育改革在強調實踐的同時,不能把所有學生都培養成只能做事,沒有基礎理論的人;或者是在強調基礎理論時候,把學生都培養成了學究,啥事都干不了。
方向
博雅學院打破專業教育
厘清了大學教育和教育改革的目的,重慶大學在改革中有了一些探索方向,周緒紅列舉了多項教育改革案例,比如,與辛辛那提大學聯合辦學,成立博雅學院,擴大優異生培養范圍等。
以博雅學院為例,其旨在打破專業教育,以不培養某一領域的專業人才,不以直接就業為導向,注重培養學子心智、社會責任感和領導力。
周緒紅說:“博雅教育前兩年注重文科基礎訓練,后兩年根據學子興趣和專長,逐漸確立各自學術研究方向。”
本科畢業生,根據學位論文選題,分別授予文學、歷史學、哲學或法學學士學位;優秀學生還可以進入3+3的本科-研究生培養體系,直接保送至本校及其他國內外著名高校深造。這樣的培養模式,已經得到了社會和學生、家長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