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臺古剎
顯通寺
位于臺懷鎮中心地,是五臺山歷史最古、規模最大的寺廟。該寺始建于漢明帝永平年間,原名大孚靈鷲寺。北魏教文帝時期擴建,因寺側有花園,賜名花園寺。唐代武則天以新譯《華嚴經》中記載有五臺山,乃更名為大華嚴寺。明太祖重修,又賜額“大顯通寺”。現占地面積約120畝,各種建筑400余座,規模浩大。
顯通寺周圍山巒起伏,寺內殿閣巍峨,兼有蒼松翠柏參插其間,佛教氣息濃郁。在全寺中軸線上,寺前銅塔聳立,七重殿宇分為觀音殿、文殊殿、大佛殿、無量殿、千缽殿、銅殿和藏經殿,各具特色,無一雷同,輝煌壯麗。尤其最為突出的是青銅鑄造的銅殿,是在明代萬歷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萬歷皇帝母親李太后之師妙峰和尚,集全國13省市布施,先后鑄成三座銅殿,一置峨眉山,一置南京寶華山,一置五臺山。三個銅殿均在湖北省荊州澆鑄,運至現場組裝,如今僅存五臺山這一座了。銅殿方形,外觀重檐兩層,高約5米,四周隔扇上欞花圖案和壺門花鳥裝飾,形象生動,工藝絕佳。內壁四面鑄滿小佛萬尊,中央臺上端坐一尊大佛,故稱“萬佛如來”,殿前原有同期鑄造銅塔五座,按東西南北中方位布置,象征五座臺頂,可惜在日本侵華期間,被日本侵略者盜走了三座,現僅存東西兩座。塔有13層,高8米,塔身滿鑄佛像圖案,底座正方形,四角各鑄一尊力士,手托,肩扛或頭頂塔身。兩塔下西南角有大如拇指的小銅廟,內坐小指大的土地像。
銅殿兩旁各有一座潔白小巧的重檐磚殿。寺院門前,有一種樓,氣勢宏偉,內懸萬斤銅鐘,系明代所鑄,若人擊之,鐘聲可遍及全山,誠為珍稀之文物。
塔院寺
塔院寺在顯通寺南側,原是顯通寺的一部分,元代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由尼泊爾匠師阿尼哥設計,至明永樂年間獨立起寺,與顯通寺分開,院內修建白塔一座,取名為塔院寺。
寺內主要建筑排列為:大慈延壽寶殿在前,藏經閣在后,大白塔居中,周設廊屋,布局完整。整個寺院殿閣巍峨,金碧輝煌,蒼松翠柏,氣象莊嚴。
人們進入臺懷鎮,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高大的塔院寺白塔,非常引人注目,常被人們看作是五臺山的標志。大白塔基座呈八角形,南面(俗稱正面)正對“大慈延壽寶殿”的后墻,有三個很淺的石洞,中間石洞上刻著釋迦牟尼的足跡圖。腳印“長一尺六寸,廣六寸,足心有千輪相和寶瓶魚劍圖。足趾上各刻‘卍’字”。據碑文解釋,釋迦去世前將腳形印在石上,對弟子阿難說:“我最后留此足跡以示眾生,誰見足跡,瞻禮供奉,就能免罪消災。”唐僧玄奘到西域取經,同時把佛足跡拓印,帶了回來。唐太宗敕文刻石上供奉于宗廟。到了明代,塔院寺修建大白塔,有云游僧人前來獻佛足圖,刻碑于此。北面(俗稱后面)正對大藏經閣,也有一石洞,洞內供奉護法神韋馱。大白塔的下層俗稱塔殿,內有文殊、觀世音、普賢、地藏等四菩薩和一尊釋迦佛像,還有瓷質濟公和尚和木雕劉海戲金蟾。其中的濟公和尚和劉海戲金蟾,色調鮮艷,手工細膩,小巧玲瓏,是精細的工藝美術珍品。
這座大白塔,是我國建筑史上的一項巨大成就。在當時科學不發達的情況下,能進行60米高的空中作業,是很不簡單的。整座塔粗細相間,方形與圓形互相搭配,造型優美,比例適中,巍峨壯麗。風吹大白塔風鈴,“叮當”作響,使世人從塵俗中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