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頂
位于顯通寺北側的鷲峰上。從下往上仰望層層臺階,猶如天梯,直達菩薩頂上的梵宇琳宮。相傳文殊菩薩就居住在山頂上,故起名叫菩薩頂,亦稱文殊寺。原為青廟,初建于北魏,到了清朝順治年間,經過擴大重修改為黃廟,由喇嘛主持。寺院規模宏大,占地45畝,有殿堂房舍430余間,均為清代重建。參照皇宮模式營造,瓦為三彩琉璃瓦,磚為青色細磨磚,非常豪華,為五臺山諸寺之首。寺居山巔,門前筑有臺階108級,據說是暗示山西舊屬108個縣;也有的說是象征人間有108種煩惱,香客一定要把它統統踩在腳下,方能瞻仰菩薩真容。
菩薩頂上,建有一座華麗的木牌樓,上懸“靈峰勝境”匾額,傳說是康熙皇帝御書。寺內有康熙乾隆御碑各一塊。乾隆碑系一漢白玉四棱石柱,四面分別刻有漢、滿、蒙、藏四種文字,象征著各民族的團結。游人至此,俯瞰四周,只見翠綠山色與各方古剎相互輝映,莊嚴之感油然而起。
菩薩頂有三口巨型銅鑄大鍋,最大的口徑2米多,深1米以上,過去每年使用一次,一次是在臘月為慶祝釋迦佛成道日,用黃米、綠豆、栗子、紅棗、大米、桃仁、紅糖煮成八寶甜粥,或稱臘八粥,對外施舍一天;一次在六月為慶祝主供佛文殊菩薩生日盛會,供應外來眾僧,使用這三口大鍋煮一個月的飲食。
棲賢寺
位于五臺山的大社村,故谷稱大社寺。據傳,北宋年間,楊七郎在一次擂臺比武中,打死了潘仁美第三子潘豹,潘家即把楊家視為不共戴天的仇人,不斷向皇帝控告楊家“罪狀”,加上潘仁美之女潘妃在宋太宗面前哭哭啼啼,內外夾攻,迫使宋太宗下令將楊家父子革職為民,遣送到五臺山大社寺軟禁。被軟禁的第二年秋天,遼邦撕毀了和約,大舉進犯宋朝邊境,宋太宗以潘仁美為師,御駕親征,結果被困在幽州,此時勢逼宋太宗又要啟用楊家將,便派八賢王赴五臺山向楊家父子求救。當楊家父子離開大社寺時,村里人為紀念他們,把大社寺更名為“棲賢寺”。
棲賢寺的中殿,內有高約一米,長約二米的銅牛立像,稱之為大社銅牛,系五臺山十景之一。天王殿內有八角十三層木塔一座,高約9米,結構精巧,尤其是斗橫,雕工極佳,是五臺山唯一的一座木塔。后殿有一面大鼓,鼓面直徑4.5尺,厚5尺,是五臺山最大的牛皮大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