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讓農民生活得更好
近年來,天津采取多項措施進一步完善和提升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更好地保障農民生活。一些村民編了這樣一句順口溜:小病不再扛,村里開處方;大病去醫院,農合作保障;看病不再難,劃卡治療傷;農民身體棒,健康奔小康。
記者從天津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了解到,目前,天津全市3871個行政村都實行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新農合覆蓋率達到了100%,參保農民突破330萬人,人口覆蓋率約90%。今年,天津市政府又提高了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的財政補助水平,財政補助標準從40元提高到80元,其中中央財政補助標準從20元提高到40元,天津市12個涉農區縣中有6個區(縣)人均籌資標準已過百元。
記者在西青區采訪了解到,為了減輕農民參加養老保險負擔,這個區日前實施了對45歲以上辦理養老保險的農民一次性給予5000元的補助措施。目前已經有1.3萬人享受到了補貼。60歲以上老年人的醫療報銷比例也平均上升15%,而由此增加的300元保險費用,參保農民卻不需交一分錢。西青區城鄉醫保服務中心主任安玉海說,這300元由區財政和鎮財政各擔負50%。
今年以來,天津市財政部門積極調整支出結構,進一步加大社會保障投入,如提高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標準,安排補貼資金3.6億元。繼續提高各類社會優撫救助標準,農村低保標準由每人每月250元調整為280元,農村“五保”供養標準由每人每年4600元調整為5060元。將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繳費補貼由年人均127元提高至210元。“十一五”時期,天津民生領域支出4517億元,年均遞增36%,占財政總支出的比重為74.8%,初步建立起重點突出、覆蓋城鄉、保障有力的公共財政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