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門校園公選課,旁聽的學生有時竟比選課的還多,蹭課者除了外校學生、社會人士,甚至還有校內的教授———南開大學的“書法與篆刻”創造了公選課的“高票房”,這讓任課教師劉運峰自己都頗感意外。
以往大家對校園公選課的刻板印象常常是“為學分而學”,有時候同學們硬著頭皮修完一學期的課程,連開課老師姓甚名誰都弄不清楚。提不起興趣,讓公選課甚至成了學生學習專業知識之外的“累贅”。
而“書法與篆刻”卻受到了同學們的喜愛和追捧。一間專門改造的“書法小屋”,學生坐在其中習書聽法,每周兩課時,被同學們稱作“最快度過的時光”。
“書法小屋”中“對話古人”
“書法與篆刻”的誕生,是直面“漢字危機”的產物。隨著科技的發展與普及,國人越來越多使用智能手機、計算機等電子產品,書寫漢字的機會越來越少,提筆忘字、不會書寫成為現在年輕人常有的窘態。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開設“書法與篆刻”課程的想法一經提出,立刻得到了學校的大力支持。校團委提供場地,教務處提供經費購買設備,一間“書法小屋”很快在學生活動中心建成了。
小屋里的布置,都是為了方便同學們“揮毫潑墨”。又長又寬的桌子,可以讓宣紙平整地鋪在上面,兩個不銹鋼水池,方便同學們清洗筆硯。小屋的中央,設有一長條展臺,展出劉運峰收藏的名家字帖。為了讓屋子顯得更有書法底蘊,他親手書寫了幾幅作品懸掛于墻壁。
今年年初,“書法與篆刻”首次開講。考慮到師資和場地限制,再加上具有試驗性質,劉運峰只申請了20個選課名額。結果同學們的踴躍超乎想象,20人很快報滿,沒選上課的同學成了“旁聽生”。
古代文學專業碩士生王曉南平時功課很緊張,卻特意抽出一下午的時間來旁聽。她說,自己學的是中文,更有責任把字練好。練字是自己的心不斷靜下來的過程,課上寫字可以心無旁騖,只去思考每一筆的走向,把每一筆都當做一個小世界來對待。對比幾個月前的習作,發現自己在不知不覺中進步著,很有成就感。
有意思的是,選上“書法與篆刻”的同學中理工科背景的占了多半,軟件工程專業本科生魯延嗣就是其中一位。他說,天天和電腦打交道,用毛筆寫字成了自己休閑的方式,經過劉老師的指點,逐漸了解了一些筆畫結構和書法章法。書法講究的功夫,不會一朝一夕練成,自己還要不斷加強練習,堅持下去。
劉運峰對同學們說:“漢字是世界上最美的文字,是音形意美的統一。書法對個人來說是個人素養,對整個中華民族而言,意味著文化傳承。傳播書法藝術,應該是現代人義不容辭的一項使命。”他告訴同學們,每一次臨摹古人的作品,都是一次與古人的穿越“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