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8日,劉賢惠到墓地祭奠地震中去世的丈夫。攝影/本報記者 李強
三年過去,汶川大地震給國人留下的傷痛,依然清晰。
69227人遇難,17923人失蹤,374643人受傷這些數字對應的,是生離死別,山河破碎。
“過3年,再來,一個新的汶川會拔地而起!”當年溫家寶總理在災區振奮著重建信心。國務院確定要用3年左右完成災區重建。
如今,曾經的災區是怎樣的圖景?家園是否已能夠重新遮擋風雨,心靈的傷痕是否已結痂愈合,新的日子,是否呈現了別樣的色彩?
被地震傷害的人們,浴火重生,他們,過得好嗎?
地震3周年,我們回到災區,從不同的切面,家庭、學校、村莊、城市……探訪重建后的新生活。
重建檔案:劉賢惠一家
【震前】
劉賢惠在家務農,丈夫做木材生意,二女兒在外打工。家里還有公婆、小叔和弟媳。
【震后】
丈夫、公公、婆婆、小叔、弟媳在地震中遇難。
【現在】
劉賢惠又結了婚,重組了家庭,經營著旅店,二女兒開了農家樂。
擦墓碑時,劉賢惠的動作很輕。她擔心碑上前夫的陶瓷畫像,會因此褪色。
丈夫死于3年前的汶川地震。那一天,劉賢惠記得腳下的土地,像海浪一樣翻滾奔騰。
北川縣擂鼓鎮貓兒石村是羌寨聚集地,地震中,71戶人家69戶房屋倒塌,26人遇難。
望著倒塌的房屋和不斷豎起的墳墓,女兒抽泣著說:“媽,田、房,啥子都沒了,走吧。”劉賢惠說:“不行,我不能離開我的家。”
3年后,貓兒石村已重生為“吉娜羌寨”。寨子是地震半年后建起的,溫家寶總理題的名字。吉娜,是古羌族的美麗女神,象征“最美好”。
劉賢惠和女兒也有了新家。二層高的羌樓下,5月里,開著成片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