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凌晨5點,王成淑騎著摩托車消失在寨子盡頭。看著女兒消失的背影,劉賢惠笑了。她說:“幺妹去鎮上買菜了,地震前,娃一覺能睡到太陽老高,現在每天都這樣,勤快得很。”
改變同樣發生在吉娜羌寨。
地震前寨子里的年輕人都在外面打工,現在都回來了。
“沒有比陪著家人更重要的事情了。”一名年輕人說,“當然大家回來的另一個原因是,票子來了。”
原本處于農耕經濟的羌寨震后沒有了土地,為解決生計問題,當地政府將這座羌寨發展為一個旅游景點。
政府的決定得到寨民支持。一名記者記得,當時寨民們曾打出這樣一句標語“政府幫忙修房子,村民自己找票子”。
如今,不大的吉娜羌寨里,開滿了各式各樣的農家樂。多數寨民對于旅游業帶來的改變,都表示認同。“你看看,我們小孩腳上穿的都是阿迪達斯,以前有什么?草鞋。”一名寨民說。
劉賢惠希望就這樣安安穩穩過日子,“三年前我幾乎失去了一切,你看現在不是過得很好。”
記者手記
市場化的羌寨
三年后再到北川,發現這是一個熟悉與陌生交織的世界。熟悉的是,飄蕩在空中的菜子油香味以及白墻藍頂的臨時板房。
陌生則來自多個方面。
吉娜羌寨地震前是一個土路蜿蜒,羌宅林林總總擠到一起的山寨。如今,土路變成了柏油路,兩側種滿了各色的鮮花。新修的房子很是精致,71棟房子統一規劃,建得一模一樣,好像士兵列隊在山坡上。
寨子里,羌人的生活方式也都發生了變化。地震前他們處于農耕經濟,寨民們過的是“種地打工娶妻生子”這樣模式的生活。
那時,見了陌生人,村里的姑娘會臉紅,漢子則會熱情地掏出香煙和過客拉起家常。
現在的吉娜羌寨發展為一個旅游區。農家樂餐館,賣紀念品的攤位布滿各處。
有游客來,農婦們吆喝著生意,拉游客到自家吃飯。
姑娘們也不再羞澀,能大大方方讓人拍照。羌族舞蹈、歌曲也都成為旅游產品,向游客展示和收費。
和村民聊天,他們開始談論時尚,對汽車、名牌和財富充滿向往。
寨民們富裕了。過慣了質樸生活的羌民,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會發生什么樣的改變?
寨民說,也出現了不好的現象,一些人眼里只有錢,甚至連參觀一下震后保留的物品也要錢。
開農家樂的王成淑也很憂慮,她說有人為了賺錢,什么都敢做。有一次,一名游客飯后被告知,一盤八片的燒白肉是60元。還有一次,一家飯店被發現用30斤蘿卜燉湯時只放進一只豬腳。
吉娜羌寨的干部們,正籌劃著引進新的管理模式,由一個公司統一經營吉娜羌寨,希望規范經營和帶來發展。
來源:新京報 編輯:鄧京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