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向海潛(1888-1974),字松坡,湖北大冶人。少家貧,15歲即投入湖北新軍三十二標當兵,后考入湖北陸軍特別小學堂。他為人豪爽仗義,敢作敢為,武昌起義前廣泛結納反清志士,素與會黨接近。
1907年1月,日知會遭受破壞,革命黨人并沒有被嚇倒,反而由原日知會會員組織的各種革命團體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如黃申薌、覃炳鈞(覃秉鈞)、戴鴻炳、林兆棟的種族研究會,蔡濟民、吳醒漢、張廷輔、王憲章的將校研究團,熊子貞(熊十力)、何季逵的黃岡講習所,賀公俠、黃元吉、曾省三、江炳靈、梁維亞、湯壽煊(又名行健,字舜卿)的文學研究社,杜邦俊、楊永康、楊秉之的義譜社,吳貢三、李亞東、梁鐘漢的鐵血軍,高尚志、陳孝芬、曾尚武的德育會,向海潛、李紹白的群英會。一共成立了20多個這樣的革命團體。這些團體多半建立在軍營里,以陸軍學堂的學兵和新軍中的士兵為主要發展對象。群英會對外稱一百零八人,取水滸梁山泊聚義一百零八將之意,實際人數遠不止此數。其主要成員有李紹白、劉國祥、呂中秋、熊炳坤(熊秉坤)、秦培鑫、呂尹雄、熊開鑒、姚鴻圣、石玉山、楊慶山、胡開進、羅仁香、丁洪本等。向海潛既以軍隊組織部勒會黨,又以會黨方式團結軍隊。他在黨人中擁有一種潛在的勢力,因為以他為首的群英會,包含有不同組織的革命同志、會黨分子和部隊中的下級軍官。劉復基十分贊同并支持他組織群英會這一行動,認為運用這種組織形式,可以大量結納會黨成員,而會黨素有反清傳統,對革命非常有利。事實證明,群英會成員后來無論是在武昌起義還是在陽夏戰爭中,都表現十分出色,出生入死,立下赫赫戰功,不可等閑視之。

日知會破壞后,新成立的各種革命團體及負責人名單(源自楊玉如《辛亥革命先著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