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形石柱上以禿鷲、蝎子等生物為造型的浮雕,定是由技藝精湛的匠人所雕刻,這是采獵者部落有能力建立結構復雜社會的證據。

考古學家在哥貝克力石陣附近的石灰巖山丘上發現了一根挖了一半的石柱,站在遠處的土堆上就能看到。

一根雕刻這細長狐貍的石柱,佇立在星空閃爍的夜空下,為了保護易遭到損壞的浮雕,考古學家計劃今年為遺址蓋個屋頂。
剛一看到哥貝克力石陣,克勞斯· 施密特立刻就意識到,恐怕要在這兒待很長一段時間了。施密特目前是德國考古研究所的研究員,1994年的秋天,他踏遍了整個土耳其東南部地區。那時,他在當
地的一處遺址干了幾年,正在尋找下一處可供挖掘的地方。該地區最大的城市是尚勒烏爾法,以倫敦這類新近崛起城市的標準來看,尚勒烏爾法的歷史悠久得叫人難以置信——據說,先知亞拉伯罕就出生在這里。施密特來到這座城市,為的是找到一個有助于他理解新石器時代的地方,一個能叫尚勒烏爾法相比之下都顯得年輕的地方。城市北面是微微起伏的丘陵地區,正與綿延土耳其南部的山脈相連,著名的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便發源于此。城外14公里的地方,是一道長長的山脊,其中最高的山丘頂部渾圓,當地人稱其為“大腹山”——也就是哥貝克力石陣的所在地了。
20世紀60年代,芝加哥大學的考古學家就曾考察過該地區,認為哥貝克力石陣沒多大意思。山頂明顯受過外力侵擾,但他們認為,那是拜占庭時代前哨部隊活動留下的痕跡。至于四處散落的石灰巖碎片,他們則認為是墓碑殘片。施密特偶然看到了芝加哥大學研究人員對山頂的簡短說明,打算親自去探個究竟。他在地上發現數量極其龐大的燧石屑。施密特說,剛到那兒僅僅幾分鐘,他就意識到,幾千年前曾有數十人甚至數百人聚在此地一起工作過。石灰巖板不是拜占庭時代的墓碑,而是歷史更加久遠的某樣東西。他跟德國考古研究所和尚勒烏爾法博物館合作,次年便開始著手考察。
考察團隊在地面以下幾厘米的地方發現了一塊雕刻精致的石頭,接著發現了另一塊,然后又一塊——最終發掘出一道由多根直立石柱形成的圓環。幾年間,施密特的團隊(一支由德國和土耳其研究生,還有50多名當地村民組成的流動部隊)發現了第二道石柱圓環,接著是第三道,之后還有更多。2003年的地磁勘測顯示,至少有20道圓環雜亂無章地堆疊在一起,沒入土中。石柱很龐大——最高的有5.5米,重16噸。石柱表面刻滿了各種動物的浮雕,每個浮雕都有不同的風格,有些是概略地勾勒了一番,也有些則跟拜占庭時期藝術一般精致、充滿象征意義。山丘的其他區域分布著古代燧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