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于擔當 夢想實現
塔里木盆地所面臨的勘探開發難題,很多都是世界級難題。難題的攻關引領了國內領先技術,周新源津津樂道對記者說起了,作為一個勘探工作者,從錯誤中吸取教訓,時間培養,從失敗中站起,勇于挑戰自我,敢于突破自己。因此,他一生立志用勘探開發高科技,開發西部地區資源優勢,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
身為石油勘探專業的高材生和克拉瑪依勘探工作的干將,周新源與許多石油人一樣,對塔里木深藏著大油氣田堅信不疑。
1989年6月,周新源到塔里木石油勘探開發指揮部報到,隨即前往會戰第一線——輪南前線指揮所,也就是輪南作業區的前身。成立這個指揮所的目的有兩個,一是開發輪南2油田,二是在輪南搞了一個會戰,一次部署12口井,目標就是在輪南2000平方公里范圍內拿到15-20億噸的石油儲量。
為了拓展勘探的思維,周新源在輪南工作三年后被組織委派到中國石油大學復合勘探高級碩士研究生班,繼續石油勘探理論的深造。進入21世紀,他又考取了博士研究生,師從國家石油部老部長、石油勘探專家王濤。博士畢業后的他,已經成長為既有豐富基層實踐經驗,又具深厚理論功底的地質家。
2002年,年輕的周新源被任命為塔里木油田分管勘探的副總經理。他上任后打的第一個戰役就是塔中碳酸鹽巖的油氣勘探。
周新源常常對同事們說,每個人人生中會經歷很多失敗,但不要讓失敗左右了你的情緒,一定不要悲觀。
面對卡大北3井的勘探的時候,周新源“冒險”了,日夜奮戰,鉆頭下得越深,他們的神經繃得越緊,生怕出一點點差錯。和國內其他的油氣田不一樣,塔里木油田的平均井深為6000米到7000米,而在大慶等油田都是1000米到2000米的油井,因此在塔里木盆地鉆口井往往少則一年,多則兩三年。對石油人來說,最讓他們接受不了的不是惡劣氣候,不是險要地形,而是無功而返,希望成空。
周新源最懸的一次“冒險”是在大北3井。2007年,這口井原設計井深6550米,兩次加深打到6950米依然沒有油氣顯示,此時井身結構已經超過工程技術的極限,再打下去隨時都有報廢的可能。是繼續打,還是就此完鉆,對周新源來說是一個極限的挑戰。
在此后召開的專題會上,找來所有技術人員開會,大家爭論。會場上,兩種意見爭論不休,沒個定論。周新源問地質研究人員:該井的構造存不存在?答復是:存在,目的層深度超過7000米。周新源又問工程研究人員:工程上能不能打下去?答復是:可以打下去,但不保證能打成。周新源十分不甘心,在與技術人員反復分析地層結構圖、深入研究、大膽求證后,憑借多年工作經驗,加上對庫車地區必有大油氣田的堅定信念,周新源果斷發出指令:向7000米挺進!“成功了算你們的,失敗了算我的。”終于柳暗花明,當鉆頭穿過又一層巖石之后,深埋在下面的油氣終于噴涌而出,在國內造就了在7000米深度獲得工業油氣流的新紀錄。
庫車勘探開發項目經理部經理胥志雄對記者說起這段話的時候雙眼微紅,周新源這句話讓他有了信心。
我們來到現場采訪——克拉2井氣田工作區。這是西氣東輸的主力氣源地,高峰時每天產氣3600萬立方米,輸往上海和北京。周新源對記者算了一筆賬,克拉2氣田是“西氣東輸”工程的主力氣源地。每天,這裡的天然氣源源不斷地供向包括北京、上海在內的14個省市、80多個大中城市、3000多家工業企業、4億多居民。“以每家3口人、每天用氣量1個立方米計算,僅僅這口井產的氣,就可供一個千萬以上級人口的大城市使用。”周新源告訴記者。
克拉2-7井是克拉2氣田中的一口“先鋒井”:從2004年11月25日投產以來,累計產氣82.3億立方米,最高日產氣490多萬立方米,是目前國內平均日產氣最高的單井。
周新源常常說:“創新是要冒風險的,特別是搞勘探的人,一定要有從錯誤中篩選正確的能力,從失敗中站起來的精神。”地震是地質家的眼睛,曾經一段時期,塔里木油氣勘探的這雙“眼睛”迷離朦朧。周新源決定下大力氣加強地震攻關,并提出“寧要一條過得硬,不要十條過得去!”的要求,形成“每一條測線都是攻關線,每一片工區都是試驗田”的理念,他帶領員工積極創新思路,利用新設備、新工藝,規模應用寬線加大組合地震采集、三維采集等新技術,他經常與勘探人員一起反復討論研究,每當遇到困難,他就鼓勵大家:“石油存在地質家的頭腦里,構想是勘探的靈魂,圈閉是勘探的生命。要大膽解放思想,敢于否定自我,矢志不渝,就一定能找到大油氣田”。經過連年攻關,塔里木地下構造漸漸揭開了神秘的面紗,為勘探持續突破打下了堅實的根基。
多年的搭檔、戰友總地質師王招明給記者透露周新源有句名言:“構想是靈魂,圈閉是生命。勘探創新,首先是思維創新。油氣在哪里?就在地質家的腦海里!”這句聽似豪言壯語的話,卻道出了石油勘探需要用科學精神拓展思維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