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當建設“新疆大慶”主力軍
“以決戰決勝的信念,勇當建設‘新疆大慶’的主力軍,全力沖刺2015年油氣當量產量達到3170萬噸目標,為新疆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為國家能源安全、結構調整做出更大貢獻。”中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總經理周新源的話擲地有聲。
周新源在22年的工作生涯中,深深地扎根于基層,先后參加了等工程建設。他參加的及獲得榮譽經理以來,周新源以扎實的工作和出色的管理,贏得了團隊及乙方的信任,被大家稱為專家型人才,幾年時間做出的貢獻
塔里木油田新一輪機構改革“破繭”,劍指“3000萬噸”。此輪改革涉及10個生產單位,包括整合勘探開發、產能建設力量,強化庫車、塔北和塔中3個項目經理部,強力推行勘探開發一體化運行模式。
新疆油田人統一思想認識,以改革創新精神,向管理要效益,向體制機制要效率:針對不同區域勘探開發,設立庫車、塔北、塔中項目經理部;建立“勘探開發一體化”發展模式,這個“一體化”,包括組織結構、投資部署、科研生產、生產組織、地質工程、地面地下,使勘探的“鉆井成功率”與上產增儲的“新井產能貢獻率”實現無縫連接。
作為“勘探開發一體化”的實行者――庫車勘探開發項目經理部經理胥志雄感受頗深:“‘一體化’有效解決了材料、設計、標準不統一和同一技術手段無法共享的矛盾,使同一區域勘探在點上突破后,評價全方位跟進,開發及時部署。”
昔日老搭檔、總地質師王招明透露,以往塔里木盆地打一口7000米左右的直井,至少要用3個月至1年時間。如今,哈拉哈塘、輪古等區塊鉆井速度提高1.5倍。哈拉哈塘完井周期,從首輪井的200天,縮短至目前的67天。
科技創新是增產的強大動力。塔里木油田強力組織勘探開發關鍵技術攻關和攻關成果的推廣應用:庫車山前高溫高壓深井、超深井分段儲層改造技術,使西氣東輸主力區單井產量提高了2至3倍;迪西1井應用氮氣鉆井技術,平均機械鉆速為常規鉆井的12.7倍,累計縮短鉆井周期250天。
把塔中建設成為我國第一個千萬噸級沙漠大油氣田的目標不再是縈繞在石油人腦海中的夢想,而成為一個觸手可及的目標,隨著塔中400萬噸產能建設序幕的拉開逐漸成為現實。
如今,這里已經矗立生產井140多口,日產原油2000噸、天然氣420萬立方米。沉寂荒涼的大沙漠,逐漸成為繁忙的油氣生產基地。
“地底下,情況更復雜。”周新源說,“我們形容地質復雜,常用把一個盤子摔碎了來形容,但在塔里木,其復雜程度不僅是把盤子摔碎了,還被踢了幾腳。塔里木的地質情況之復雜,由此可見一斑。要在這樣的盆地實現高水平、高效益開發,難度可想而知。”
“把塔里木的勘探開發問題解決了,形成的技術,拿到其他地方,就可以直接推廣。”談到解決技術難題,周新源流露出一絲自豪,“現在我們很多技術,在國內其他油田和中亞、西亞廣泛應用。”
在石油行業有句行話叫做:“油氣勘探物探(地震)先行,物探是地質家的眼睛。”在塔里木盆地,由于地震資料不過關,經常出現“構造帶轱轆,儲層帶彈簧”的問題,就是說油氣聚集的圈閉像帶著轱轆前后左右到處移動,油氣層的深度像帶著彈簧時高時低,勘探難度很大。
針對這種情況,周新源在擔任油田公司分管勘探工作的副總經理時期,果斷提出了大力實施“物探攻關年”活動的工作思路,在盆地沙漠地區實施大面積連片高精度三維地震(地質勘探的一種專業技術),在山前地區實施寬線加大組合技術,采用疊前時間/深度偏移技術,大幅度提高地震資料的品質,大大提高構造和儲層預測的準確性,實現油氣勘探的持續突破。油氣勘探成功率達到60%,是國際同行成功率的近3倍。
隨著工作對象向超深、超高壓、超高溫和高陡構造轉變,工程技術(主要是鉆井)成為制約塔里木油田發展的瓶頸。
記者請周新源介紹一下塔里木油田科技工作的份量時,周新源用一句話進行了歸納:“塔里木油田的發展史就是一部科技攻關史。”
他說,我在塔里木油田的22年,始終把自己當做一名科技工作者,始終傾情于科技工作,我深深體會到科技攻關對塔里木油氣事業的重要性。正是科技創新催生了塔里木這個2000萬噸級大油氣田,而且將繼續催生出更大層級的油氣田。
正是由于科技工作上的建樹,他同時榮獲“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李四光地質科學獎(科研)”、“孫越崎能源科學技術獎—青年科技獎”、“中國地質學會金錘獎”、“第八屆中國青年科技獎”等榮譽,是石油系統為數不多的獲多項殊榮于一身的科技工作者之一。
他著有《前陸盆地油氣分布規律》專著一冊,在國內外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43篇;獲得省部級以上科技獎勵14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他還是全國勞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