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記者丁文文)今年1至10月,聶拉木海關共監管邊民互市貿易貨物量為3000余噸,貨物總值為6000余萬元,邊民參與互市貿易的熱情空前高漲。
此外,今年前10個月聶拉木海關查驗科共對4000余份報關單中的800余份報關單項下貨物進行了查驗,共查獲涉嫌侵犯知識產權案件71起,查獲涉嫌侵權貨物4萬余個(件),總貨值達70余萬元。
目前企業在樟木口岸報關報檢環節已實現一次申報,申報數據分別用于報關和報檢,很快將實現一次查驗和一次放行。
X光機與人工結合 “雙保險”入境
樟木口岸,我區最大的陸路通商口岸,自古就是西藏與尼泊爾之間的一條重要通商走廊,隨著中尼雙方邊貿往來越來越火熱,使得樟木這個昔日貧窮落后的邊陲小鎮,如今已蛻變成我區對外經濟貿易的橋頭堡。
“您好!請帶好您的行李!麻煩請打開包接受檢查!”11月20日上午11時20分,在樟木口岸的聯檢大樓入境通道口,聶拉木海關旅檢科的關員們一邊對入境的尼泊爾邊民及旅客們進行著溫馨提醒,一邊檢查著行李。“行李通過X光機進行檢查,發現異常就會人工開包查驗其所裝物品。一律采取先過機檢查后人工查驗的‘雙保險’措施,確保無違禁品、反宣品入境。”一陣忙碌后,聶拉木海關旅檢科副科長宋亮向記者介紹,“今年1至10月,聶拉木海關共監管邊民互市貿易貨物量為3000余噸,貨物總值為6000余萬元,邊民參與互市貿易的熱情空前高漲。”
“在樟木口岸,邊民互市貿易需持邊民證,并提交邊民互市貿易進出口商品海關申報單,向海關如實申報,且接受監管。”宋亮說,根據邊民互市貿易政策規定,邊民每天可免稅交易貨值不超過8000元人民幣的生活用品以及部分限量管制商品。一直以來,聶拉木海關嚴格按照國家制定的清單進行驗放。
“5 + 2”、“7 ×24” 企業隨時報關查驗
當日下午4時許,在樟木口岸海關監管貨場的大院里,上百臺清一色尼泊爾的“TATA”牌大貨車停靠著等待驗貨。“每年貨場的吞吐量達5萬噸左右,從這里把來自中國內地生產的衣服、鞋襪、電器以及農產品等輸向尼泊爾。”樟木口岸海關監管貨場負責人旺加用不太流利的漢語和記者交流著。
在人群中,聶拉木海關查驗科的關員們已開始忙碌了,“來,請打開貨物包裝查驗。”聶拉木海關查驗科副主任科員扎西多布旦一邊查驗貨物,一邊核對貨主的報關單。查驗工作是海關監管工作的核心內容之一。1至10月份,聶拉木海關查驗科共對4000余份報關單中的800余份報關單項下貨物進行了查驗。共查獲涉嫌侵犯知識產權案件71起,查獲涉嫌侵權貨物4萬余個(件),總貨值達70余萬元。涉嫌侵權物品主要以服裝、鞋子、眼鏡為主,涉嫌侵犯“Louis Vuitton”、“Ray ban”、“Porsche”等商標專用權。
聶拉木海關關長李剛在接受采訪時表示,聶拉木海關實行“5+2”工作制度和“7×24”值班制度,沒有周末,不分晝夜,使企業可以隨時報關、預約查驗,最大限度保證了企業的通關便利化;其次按照查驗操作規程,海關實行雙人作業、查驗關員隨機派場查驗和復查復驗等一系列措施。
推進“三個一” 降低企業通關成本
“我們正在推進關檢合作‘三個一’工作,即海關和檢驗檢疫部門的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目前企業在樟木口岸報關報檢環節已實現一次申報,申報數據分別用于報關和報檢。很快,一次查驗和一次放行也能實現,即在查驗環節一次完成開箱操作,海關和檢驗檢疫部門依法同時實施查驗作業;在放行環節時,關檢雙方通過電子聯網,對進出口貨物報關單和通關單予以一次放行。”李剛欣慰地說道,關檢合作“三個一”工作的推行簡化了通關手續,加快了通關速度,降低了企業通關成本。
企業商戶朱先生一開口便贊嘆這些年聶拉木海關不定期與企業舉行座談會,為企業提供“一對一”咨詢幫助,還開展培訓,講解海關最新法規、優惠政策等。
24小時放行率100%,報關單接單、放行、結關,當天完成,通關時間大大縮短。聶拉木海關通關科相關負責人稱,出口無紙化通關實行后,在家就可以進入系統申報,少了很多環節,大大減少了企業的工作量。
“中尼搭檔” 促進外貿發展
漫步在樟木口岸外貿市場里,各種膚色的游客、商人來來往往,儼然一個國際小都市,熱鬧非凡。
在這里,當地的夏爾巴人、內地過來的商戶以及尼泊爾人,沐浴著樟木口岸“開放”的春風,成長為邊貿商人。走進林景月的店面,一眼便看到“黨員示范戶”的牌匾掛在醒目的位置。“我和老公,還有兒子都是共產黨員,2007年從老家溫州來到樟木口岸開了這個店鋪,到現在已經7年了,生意還不錯。”林景月熱情地介紹著自家店面的“成長史”。林景月的店鋪出售的商品包括毛毯、四件套、電飯煲、水壺、手機等。“每天流水收入1萬多元,為了方便交易還請了5個尼泊爾人做服務員。”她說,這些年自己自學了尼泊爾語,能順暢和尼泊爾人交流了。
在外貿市場里像林景月一樣的商戶很多,中尼搭檔合作進行外貿生意成了市場里的一大亮點。無論是漢族、藏族還是尼泊爾人,都能用漢、藏、尼泊爾語相互交流談生意。如今的樟木,很多來自內地以及尼泊爾的商人在這里做生意、定居,與當地的夏爾巴人和諧相處,共同致富,不僅見證了樟木口岸的發展變化,更促進了中尼兩國外貿的持續發展。
灌云縣國稅局82人簽名,不滿“津貼規范”后收入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