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鏈接】
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反映一定時期居民所消費商品及服務項目的價格水平變動趨勢和程度。我國統計的商品和服務項目,包括食品、煙酒及用品、衣著、家庭設備及維修服務、醫療保健及個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居住8個大類。
個體與總體的差異。一般來說,人們往往喜歡用少數商品或服務的價格水平與相關部門統計的一攬子商品或服務項目的綜合平均水平相比較。比如,普通居民的賬本僅記錄了菜價及一般生活用品價格的變化,而統計局公布的CPI構成分為八大類262個基本分類,既包括價格上漲的商品,也包括價格下降的商品,還包括水、電、燃氣等由政府定價、價格相對穩定的商品,而且各分類的權重也不同。居民用對某一個或某一部分商品價格變化的感受,與根據全部商品價格平均計算出來的漲跌幅度相比較,必然會產生較大差異。
地域性的差異。人們往往喜歡用某一地域的價格水平與全區、全國的平均水平相比較。由于地區之間、城市和農村之間經濟社會發展的差異較大,會存在價格上漲不同步,出現價格高地、價格洼地的現象。以2013年10月份的數據為例,全國CPI同比上漲3.2%,在31個省區市中,西藏最高,為4.3%,黑龍江最低,為2.2%,高低相差2.1個百分點,西藏的消費者可能會感覺全國的CPI低了,黑龍江的消費者可能會感覺全國的CPI高了。
個人承受能力的差異。地區間、行業間、群體間的收入個人承受能力的差異。地區間、行業間、群體間的收入差距較大,消費水平與消費結構也不同,對物價上漲的感受程度和承受能力也不同。比如,在低收入居民家庭的日常支出中,通常食品支出比重最大,當食品價格上漲較多時,必然會增加其消費支出,使他們的生活壓力增加,對價格上漲的感受尤為深刻,很大程度上會感覺發布的CPI數據偏低。而對高收入群體來說,食品支出占其總支出的比重相對較小,食品價格上漲對其生活的影響也較小。由此可見,收入越高,群體承受能力越強,對價格上漲的敏感性相對就弱一些。
即時與滯后的差異。老百姓對價格變化的感受往往是即時的、不斷變化的,而價格指數是一個滯后的統計指標,是事后的反映,它對市場價格的反映客觀上存在一個滯后期。如,10月9日發布的CPI數據是以9月份為統計樣本的,但人們感受更多的可能是10月9日當天或前幾天的市場價格變化。
人們對某一調查的樣本及統計口徑不夠了解。統計口徑是指統計數據所采用的標準,包括統計方式、統計范圍等指標,統計方法又包括抽樣調查、全面統計等,不同的統計口徑會導致完全不同的統計結果。
除以上原因外,居民記漲不記跌的心理也會放大和加深其對商品漲價的感受。一種情況是我們一般對市場上商品或服務項目價格的下降不敏感,但對商品或服務項目價格的上漲比較敏感。比如,豬肉價格曾經降到1公斤12元左右的低點,大家沒什么反應。但當其價格穩中趨漲,進而開始持續上漲時,立刻引發了公眾的普遍關注。公眾和媒體之所以過度關注,其實還是記漲不記跌、不希望價格上漲的潛意識在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