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價上漲的原因
西藏作為世界屋脊的代稱,其獨特的高原風光吸引了不少游客。而讓游客不解的是,西藏地處偏遠,經濟發展也相對落后,消費水平應該較低,可在路邊小店吃碗面也要十幾塊,價格將近內地的一倍,為什么物價比內地還高?
農產品漲價是主要推手。老百姓對物價上漲感受最深的是農產品價格的上漲。由于季節性等多種原因,2013年全國蔬菜價格都呈上漲趨勢,我區的蔬菜價格也不斷攀升,個別蔬菜的零售價格直逼豬肉價格。影響蔬菜價格的因素較多,但主要還在于生產成本和供求關系。從生產成本來說,我區蔬菜自給率比較低,特別是冬季,絕大部分蔬菜需要從外省調運,運輸距離長、流通費用高,加上運輸過程中的自然損耗,導致成本增加。另外,我區自產蔬菜由于氣候條件原因,生產周期長,成本也比氣候好的省份要高。從供求關系上來說,近幾年隨著我區經濟的快速發展,城鎮人口和流動遷移人口增加,蔬菜的需求量增長較快,這也推動了蔬菜價格上漲。
輸入性影響不可避免。隨著我國的進出口貿易量越來越大,國際市場價格的變動很快就會傳導到國內。世界經濟總體繼續溫和復蘇,主要發達經濟體發展態勢趨好,新興經濟體增長較快,拉動了原油等國際大宗商品的需求,直接帶動了國內原油價格和成品油價格上調。這一影響最先傳導至能源化工類產品,國內汽油、柴油以及各種乙烯類化工品價格跟漲,導致化肥、農藥價格以及農產品運輸成本上升。就我區來說,由于生產資料和生活消費品自給率低,對外部市場的依存度高,絕大部分消費品都需要從內地調入。2013年10月,我區CPI同比漲幅達4.3%,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內地許多地區受夏天極端天氣的影響,加上南方地區的臺風,導致蔬菜、糧食等農產品的生產、加工、運輸成本增加,加之“豬周期”到來,豬肉價格處于上升通道,這些因素直接拉動我區農產品價格上漲。
【相關鏈接】
大宗商品:是指可進入流通領域,但非零售環節,具有商品屬性,用于工農業生產與消費使用的大批量買賣的物質商品。主要包括三個類別:一是能源商品,如原油、煤炭等;二是基礎原材料,如鐵礦石、銅、鋁、鉛等;三是農副產品,如玉米、大豆、小麥、稻谷等。
“豬周期”:豬肉同其他農產品一樣,具有生長周期較長、中途很難改變的特性,其生產也往往存在周期性波動,因此,學術領域稱其為“生豬生產周期性波動”,簡稱“豬周期”。通常來說,豬周期的運行路線圖為:豬肉價格大漲—母豬存欄量大增—生豬供應量劇增—肉價下跌—養殖戶大量淘汰母豬—生豬供應量減少—肉價再次上漲……這是一個循環的周期性過程。在我國,一個完整的豬周期包括了豬肉價格上升和下跌兩個周期,跨度大概在三年左右,有時候甚至會更長,這與宏觀經濟周期有些相似。
貨幣供給的影響難以消除。貨幣發行過多,就必定導致貨幣貶值、物價上漲,所以不少人把通貨膨脹與物價上漲視為同義語。從國內貨幣供給情況看,前幾年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我國實行了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貨幣投放較多,大量的貸款和投資直接推動我國經濟率回升向好,但一些地方和一些領域也強化了粗放擴張,特別是形成了一定的通貨膨脹壓力。2011年以來,貨幣政策轉為穩健,貨幣供應量、信貸投入量以及社會融資規模同比增速明顯回落,流動性過剩問題初步緩解,可是貨幣因素對物價造成的上漲壓力短期內難以消除。
流通環節的影響不容忽視。我區地域遼闊,交通不便,道路通達性差,導致糧食、蔬菜等農產品需要多環節、長距離流通,勢必增加成本。加之區內自然災害頻發,常有雪災、塌方、滑坡、泥石流等,進一步增加了運輸困難,加大了損耗,直接推動物價上漲。比如,從拉薩運輸蔬菜到那曲地區尼瑪縣,歷時2-3天,在運輸途中需經歷低溫天氣和崎嶇小路,這無疑加大了運輸費用及蔬菜損耗,這些費用最終都由經營者平攤到了消費者身上,導致商品價格上漲,加大了消費者的生活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