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造血式”經濟轉型:
書寫雪域發展新篇
“按照兩省區達成的意見,園區將構建以特色礦產加工和青海鹽湖化工兩大產業為主導,循環經濟產業和物流商貿產業為支撐的‘一體兩翼’產業體系。”自治區工信廳相關負責人向記者介紹,藏青工業園一期工程占地10平方公里,主要以銅鉛鋅礦冶煉加工項目和循環經濟項目為主。基于循環經濟及節能的考慮,還將建設冶煉企業產品的開發利用項目,以延伸產業鏈,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第二期擴展至30平方公里,主要建設銅及鉛鋅產品深加工、精加工項目、鋼鐵項目以及新型磚項目。
據該負責人預計,2015年第一階段建成后,園區年產值301.96億元,增加值79.2億元,利稅總額68.86億元;到2020年第二階段建成后,園區年產值914.88億元,增加值197.71億元,利稅總額169.49億元。以2015年、2020年我區生產總值達到900億元和1450億元計算,藏青工業園對我區經濟發展的直接貢獻率為8.8%和13.7%。
“伴隨藏青工業園的建設發展,將新增直接就業人口近2萬人,帶動商業、餐飲、建筑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對提高當地居民收入、增加消費能力起到積極作用,為格爾木提供重要的人力資源和財力支持。”
該負責人表示,藏青工業園正式運營后,一方面,需從區內和當地吸納大量勞動力,實施過程中還將吸納專業技術和管理人員參與建設,加上親屬預計將達10萬人左右,具有良好的乘數效應,可帶動格爾木當地建筑、商業、餐飲等二、三產業的發展,間接增加就業人口,對提高居民收入、拉動消費能力起到積極作用。另一方面,園區產業發展將增加管理人員、技術人員和熟練產業工人在當地人口的比重,人口整體素質進一步提高,經濟發展和市場消費能力增強,將有力推進各項社會事業的全面發展。
據了解,格爾木西藏基地現有閑置土地按南、北方向初步規劃為藏青工業園物流中心和生活后勤保障服務區。南面依托現有的8條鐵路專用線和倉儲設施以及基地豐富的管理經驗,擬將其改造成為藏青工業園服務的物流中心;北面結合格爾木市的發展規劃和基地地塊面積大、交通便捷等優勢,將7塊閑置土地分別規劃為經濟實用房、保障性住房、賓館區(商務中心)、商品住宅小區、藏青工業園儲備用地(辦公區)、藏青工業園管委會下屬局、委、辦的辦公生活區和大型汽車銷售服務中心。
依托藏青工業園,還將助力我區北上發展。站在這里向更遠的地方眺望,雪域高原距離絲綢之路經濟帶其實并不遙遠。
“如果五年內園區達到預期的規模和產值,今后藏青工業園有望成為中南亞的礦產品加工基地。”據我區業內人士分析,隨著格敦鐵路、格庫鐵路的開工建設和立項,藏青工業園也必將會對我國整個西部的發展起到推動作用,并對青藏兩省區與西亞、中亞開展貿易合作和往來產生積極影響。
“十年后,我區將擺脫幾十年來‘輸血式’的經濟架構,向‘造血式’經濟轉型。藏青工業園也將成為集高新科技、金融、人才、信息等為一體的以物流、人流、資金流為主的新型‘旱碼頭’。”業內人士預測。
1953年,和平解放不久的西藏百廢待興,由于軍民吃糧告急,中央決定由西藏工委組織部長慕生忠將軍擔任指揮,向西藏運送糧食。慕生忠將軍一行在荒原格爾木扎下帳篷,開始修筑青藏公路,掀開了格爾木作為西藏大后方的歷史,更打通了青藏高原的生命線和大通道,縮短了西藏與外界的距離,成為半個世紀來我區發展穩定的重要保證。
60多年后的今天,我區正在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的大道上高歌猛進,為了加快實現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化,推動二產發展壯大,還是在格爾木這片坦蕩如砥的土地上,一座西部領先、國內一流、南亞有影響的綠色工業園區正在成型。藏青工業園,正在連接西藏的現實與未來,更書寫下西藏自我發展的歷史新篇。(記者常川 趙書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