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浦東新區的金融服務業、港口航運業,濱海新區的電子信息、航空航天,舟山新區的船舶修造業、水產加工業,兩江新區的汽車制造、生物制藥等,都已形成鮮明的特色和優勢。今年9月,中國首個自貿區落戶浦東,為新區發展插上了新的翅膀。
通過金融、土地、科技、通關等方面的改革創新,幾大新區優化資源要素配置,改善投資營商環境,激發經濟內生動力。
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社會建設滯后的問題便逐步顯現。對此,各大新區著力推進社會領域綜合配套改革,教育、醫療、住房、環保等社會領域及生態建設加速推進。
在開發建設過程中,南沙新區對靠近海邊、江邊的岸線資源,靠近山邊的綠化、濕地資源予以嚴格保護,確定200平方公里為不可開發區。
“如果簡單地從經濟角度看,肯定是開發面積越多越好,但留給人的地方就少了。南沙最好的岸線資源原則上不用于生產型和建設性項目,而是給老百姓休閑。” 南沙新區管委會副主任李自根說。
在一系列先行先試舉措的推動下,政府效能、經濟內生動力、企業創新活力、社會科學管理等方面都呈現“高地”效應。
“建立城鄉一體化的公共服務機制,秉承開發建設與環境保護協調理念,探索共商共治的基層社會治理機制,是新區通過先行先試彌補社會發展的‘短腿’,也體現出新區的‘排頭兵’水平。”南開大學濱海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周立群說。
六大新區之外,中國改革者們還展開了“二次拓荒”,打造深圳前海為中國金融、稅制改革的“新特區”,這片與港澳隔海相望,15平方公里的“特區中的特區”,開始成為深港合作新平臺和國家經濟外交新高地。
共同的改革使命、各具特色的探索——從“經濟特區”到“改革新區”的經驗積累中,中國在更廣闊的地域范圍和更深層次的制度領域內,將“區域帶動”改革戰略逐步推向縱深。
專家認為,中國通過區域試點、先行先試的方式推進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戰略決策是正確的,也將為在新時期推進新的戰略轉型提供堅實基礎和重要經驗。
(原題:中國六大新區預示改革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