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兩天小組討論的時候一直在講,有一些東西不涉及需要總量控制的,或者說不需要跨區的,為什么一定要拿到北京來審批呢?我們就想不明白,舉個例子,地鐵的問題,地鐵是市里的公共交通問題,不需要中央一分錢,也不需要跨區域的協調,只要上面批了規劃,為什么需要花很長時間來北京批?批完以后還需要在很短的時間內動工?舉例說,我本來想搞100多公里,今年動多少,明年動多少,我根據自己的財力、需求來制定計劃。可是現在什么情況呢,就是你必須要到北京去審批,程序復雜,耗時很長。也不是說北京不支持,他很支持,但是他也要調研,他要了解,他怎么知道我這個地鐵到底哪一段需要,我這個客流量有多大,社會效益有多大,經濟投入有多大,這是我們(地方)的問題,為什么要管這么細呢?這次如果把這個減下來了,我覺得對地方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情。
京華時報:問題是按照你說的,把這些權限下放到地方了,中央如何管控地方?
劉悅倫:一是靠規劃管,二是靠宏觀調控管,如果地方拿不到錢,也就不用去建了,三是靠監督去管,地方有沒有按照規劃去執行,是不是亂來,事后可以不斷地警誡。
京華時報:國內的行政監管,涉及執法不嚴的問題,輕審批重監管,這個怎么解決?
劉悅倫:這個有很多方式,比如我們現在加強績效管理,現在就是把各種考核集中到一個績效考核,我給你設置標準,這件事情你有沒有干,我們紀檢部門和監察部門每年都參與到考核中去,你如果執行不力或監管不嚴,他們會發現問題。
區域優惠政策不應再審批
京華時報:這次兩會上中央和地方的權限,包括財稅體制方面,都爭論很大,你怎么看?
劉悅倫:我贊成減少專項轉移支付,這次代表提了很多涉及到這方面的問題,中央的很多專項轉移支付都是要求地方配套的,地方現在不看重,昨天有個市長講了,一年配套24個億,他總共的稅收也就30個億,怎么可能,所以我們大力支持減少專項轉移支付。
京華時報:你曾經提過減少中央各類考核評比,能不能具體講一講?
劉悅倫:我有一個建議,建議中央減少各類考核評比,考核評比太多,有些市幾十項考核,地方接待起來難度很大,每年到年底,地方政府迎接中央各部門、省里的考核評比,窮于應付。考核評比太多,這個現象絕對有,但是不能太具體地說,不好說。
京華時報:這次上會,還有什么建議?
劉悅倫:建議不再審批帶有優惠政策的區域,這個不必要。這里給個優惠,那里給個特區,30年前可以這樣,現在不必要了,不符合社會主義公平原則,不符合區域統籌協調發展,各區域有什么創新性的想法和創意,只要符合中央的宏觀調控政策,應該都可以干。現在有些區域能做,有些不能做,容易造成馬太效應,有些地方很發達了,還允許有優惠,有些地方很需要支持,很需要發展,結果還不讓干,這個不好。
京華時報:具體是哪些情況?比如哪些地方有優惠政策?
劉悅倫:以前有深圳、珠海,現在有浦東、濱海,現在地方領導一想到要做什么事,首先就是搞個政策特區。這個造成了區域之間的不公平競爭,應該是誰有本事誰來做。中央把控的是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的區域,而不是享受準入門檻、稅收優惠的區域,我覺得下一步應該改這個東西。
本報采寫京華時報記者孫雪梅京華時報制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