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展生命”國際新媒體藝術三年展近日在中國美術館進行,展覽通過來自30多個國家新媒體藝術家的作品表達了對人類生存方式的反思。對于大多數觀眾來說,這也是一次全新的觀展體驗,藝術作品隨著周邊環境變化而改變,讓觀眾在和作品產生互動的過程中去理解、思考。比利時藝術家勞倫斯·馬斯塔夫(Lawrence Malstaf)的作品Nemo Observatorium就是讓參觀者在一個充滿塑料泡沫顆粒的巨大、透明聚酯圓筒里感受由5個強力風機吹得泡沫顆粒漫天紛飛的感覺,狂風的風眼處則是一片安寧,如冥想般催眠。乍看上去,這個裝置蔚為壯觀,人們可以追蹤其循環的圖案,注視三維像素的不同層次,或者聆聽其瀑布般的聲音。這件作品可被看作是一個訓練人在多變環境中尋找內心平靜的儀器,在一段時間后,空間似乎被放大,而人逐漸失去對時間的意識。
國內大眾對新媒體藝術可能并不是很了解,實際上它就在我們身邊萌發。新媒體藝術家通過不一樣的科技手段,用不同的媒介和方法去表達他們的作品。國內的新媒體藝術家通常喜歡使用錄像和機動裝置作為他們的表達方式。也有一些先鋒藝術家嘗試利用網絡、電子、數字和生物等媒介,利用新興科技作為他們的表現手段,從而和大眾的生活體驗更為貼近,也更為有趣。新媒體藝術在不經意間進入到了現代藝術的各個領域,如今的新媒體藝術是一門非常綜合和交叉的學科,它的表現手段也是多樣化的。
從某種角度來說,“新媒體”是相對的、變化的、具有時間概念,也一直伴隨著藝術的發展而發展。就如15世紀歐洲人通過亞麻油調和顏料完成油畫,就如路易·達蓋爾發明照相機促使了攝影藝術的產生,到了20世紀,數字相機、攝影機又衍生出錄像藝術。當下,隨著人工智能、電子、數碼、網絡、航天、生物等科技發展,藝術家們有了更多嘗試、創作和表達的途徑,“新媒體”預示著更多可能性,也帶給人們更多欣賞和思考空間。
新媒體藝術可以追溯到19世紀后期移動攝影的發明和一系列電子電器的發展。上世紀80年代的氖氣燈(霓虹燈)盛行,不僅給人們帶來美麗的夜晚,也逐漸地改變和豐富了人們的生活。藝術家布魯斯·瑙曼(Bruce Nauman)就用了霓虹燈創作了一系列觀念藝術作品,以此反思那個時代。他的作品就像酒吧廣告,又像商店標志,然而表達的卻是語言哲學。電視機問世,視頻技術發展而產生錄像藝術,這些都讓我們的視覺聽覺得到了延展。直至今日,錄像藝術仍然是很多藝術家所熱衷的表現形式。涌現出了很多大師級的人物:白南準(Nam June Paik)、彼得·坎普斯(Peter Campus)、加里·希爾(Gary Hill)、比爾·維奧拉(Bill Viola)、托尼·奧爾斯勒(Tony Oursler)等。他們的作品被眾多機構和個人爭相收藏。
1996年之后,隨著科技飛躍發展,產生了很多不同形式的新媒體藝術:網絡、互動、虛擬、機器人、軟件、信息、數字、電子藝術……澳大利亞的媒體藝術家杰弗里·邵被視為交互式數字電影領域內國際研究者中的關鍵人物之一,他也對沉浸式的數字體驗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的作品能將觀眾融入其中。
互動裝置也是格外吸引人的藝術形式,比如,丹尼爾·羅詹的《木鏡》由830塊木塊組成,藏在《木鏡》中的攝影機捕捉著作品前的一舉一動,并且通過計算機信號處理將影像通過黑白陰影通過木塊本身不同的色澤,利用木塊傾斜的陰影,響應成每個畫素影像的明暗度,令觀眾實時地看到畫框中的像素畫。凱西·瑞斯則通過軟件代碼生成各種令人驚嘆的作品,藝術家利用特殊的紋理以及算法組合繪制出了常規手法難以實現的藝術品,這些藝術品中或是攝取,模擬了自然以及宇宙的元素,或是從哲學語境中探尋混沌和模糊哲意。
國際上的新媒體藝術市場已穩步成熟,甚至可以說已經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產業鏈。上世紀60年代后,大多數美術館、基金會、大公司參與了新媒體藝術品的收藏運動。機構收藏的方向是有一定學術性的收藏,他們的學術導向使得他們收藏了一系列的新媒體藝術作品,機構收藏針對的是留住新媒體藝術發展線索。比較著名的機構有:
日本ICC
日本電信電話股份有限公司(ICC)設立的媒體藝術特型美術館、博物館。1997 年成立于新宿的ICC,提倡通過藝術和科技結合的精神,鼓勵利用科技創作的作品,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和科學家在此展覽交流,也投入了很大的資金進行新媒體藝術的普及和收藏。
德國ZKM
1993年,ZKM藝術與媒體博物館在德國卡斯魯爾市正式成立,這是全球最早、規模最大的科技媒體藝術中心。有別于傳統的美術館,ZKM同時具有博物館、學術機構以及科研功能。
荷蘭V2
荷蘭V2媒體藝術中心在國際媒體組織里也具有相當的影響力。1981年,由3位荷蘭藝術家創辦了這個中心,在近30年時間里,V2邀請了國際上在新媒體藝術領域內具有代表性的藝術家進行駐留、研究和創作。V2的功能、結構和運行模式近似一個協作平臺。它聯結了不同領域專家共同協作完成項目。不同于其他的機構,V2的分配模式是網絡性、長期性的,它借助流動性來積累項目和關系,同時積累了一系列的知識文庫。
對私人藏家而言,新媒體藝術作品與傳統架上作品收藏有很大的不同,例如一些作品的日常供電,或是技術上的維護。然而這些問題并未使收藏者們望而卻步。就國外市場來說,新媒體藝術作品近幾年發展極為迅速,同時技術也導致了新媒體藝術品的制作總量以及范圍的擴大。電腦芯片、電腦軟件成倍地更新進步,視頻技術的迅猛發展,在數年前還難以實現的藝術作品如今已經可以實現和展覽了。電子元器件不斷微型化,開發成本不斷降低,也使很多新媒體作品尺寸得以微型化。新媒體藝術品逐漸從只適合機構收藏,維護費用又極高的大型裝置作品轉向適合個人收藏的小型作品。雖然許多新媒體藝術品都需要小心地安裝調試,并且由于其技術復雜性也需要長期維護,這就不是買件架上作品掛在墻上或者放置在一邊那么簡單的事。
中國的新媒體藝術也并不落后于國外。20世紀90年代早期,就有一些藝術家舉辦和錄像藝術相關的展覽。2000年初始,國內各大院校也逐漸開設了新媒體藝術課程以及新媒體方向的研究。2010年6月,清華大學成立了清華大學藝術與科學研究中心媒體實驗室,通過跨專業的合作以及邀請藝術家進行駐留創作來推動國內新媒體藝術的發展。如今,不論是大學教育或是機構都在關注新媒體藝術,尤其是近幾年來的一系列的大型展覽和世博會的成功舉辦,新媒體藝術越發受到人們重視,大眾也逐漸意識到了新媒體藝術品的價值。從2007年在上海舉辦的電子藝術節,2008年中國美術館舉辦的“合成時代”,2009年的“延時”展覽,以及2011年的“延展生命”。這些展覽不僅在國際上產生了非常的影響力,在新媒體藝術學術方面也積累了一系列可供收藏參考的評價體系和學術資源。
對于中國的新媒體藝術作品收藏,國外的收藏家和畫廊早已開始有體系地收藏了。近年來,國內機構也逐步開始收藏。近期在上海民生美術館舉辦的“確切的快感——張培力回顧展”就呈現了張培力1988年至今的22件優秀作品。張培力作為“中國錄像藝術之父”,他的作品交易可以看作是新媒體藝術作品的一個路標。
中國獨有的藝術市場結構以及藏家的觀念,在收藏方面新媒體藝術品還沒有完全被接受。有專家預計,新媒體藝術品的升值空間極大。雖說目前新媒體藝術品在國內還是機構收藏偏多,但對于具有獨特眼光和雄厚資金的收藏家來說,或許投資收藏新媒體藝術品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來源:騰訊財經 編輯:崔旭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