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本之道:顧慮猶存
凱恩斯的名言說,“長期我們都將死去”,短期仍然需要有效的解決辦法。而人民幣匯率始終是癥結所在
盡管處置流動性的政策工具越發多樣化,但流動性泛濫局面卻未見緩解。很多分析人士表示,這些工具起到的作用都只是“揚湯止沸”。
外匯儲備加速積累絲毫沒有停步跡象,這樣增長下去,何時是盡頭?面對宏觀經濟的沸騰,又該如何治本?
“答案很簡單,就是在漸進調整的共識下,人民幣更快速地升值。”花旗集團中國經濟學家沈明高稱,“當然,這要在提高匯率彈性、加強外匯市場機制作用前提下實現”。
他強調,升值應漸進,這也已經是人們的共識。很少有人會贊成一次性大幅升值,因為那將打亂現有的經濟關系,帶來不可預知的大范圍風險。而且,“事實上也沒人知道人民幣均衡匯率到底在哪里”。
對人民幣升值作用的一個常見質疑是,它并不能帶來貿易順差的減少,因為貿易順差中,“兩頭在外”的加工貿易占了大頭,其主要投入與銷路都在海外,不受人民幣匯率影響。
但摩根士丹利亞洲首席經濟學家王慶認為,加工貿易的內涵近年來已經發生了深刻變化,與一般貿易的界限趨于模糊。為節約成本,加工貿易企業已經越來越多地從中國本土購買各類原材料和設備。
他提出,近幾年,雖然加工貿易出口占總出口比例大致穩定在50%的水平,但加工貿易進口占總進口比例卻從50%大幅下降到40%左右。自2004年以來,中國外貿順差的大幅增加,正反映了加工貿易的深刻變化。
對人民幣加速升值的另一種顧慮,也正在于升值預期下,熱錢流入可能引發更嚴重的資產泡沫和通貨膨脹。對此,余永定認為恰恰相反,緩調、微調才會導致外資在預期引導下源源流入,為投機資本低價購買中國資產和企業創造機會。
他認為,對升值影響出口產業及其就業的考慮也屬多慮。升值可以推動產業資源向優質企業集中,而且升值對出口產業的沖擊,完全可以通過財政政策進行補償。
余永定稱,關鍵在于“用雙順差所換回的外匯儲備的不斷增加,造成了并在繼續造成中國的國民福利損失”——不難想見,這種“福利損失”包括資源的損耗、環境的破壞,乃至當前的資產泡沫和通貨膨脹風險。
既然人民幣應當加速升值,那么升到多少合適?宋國青曾嘗試著給出了一個模擬的機制。他設想,可先將貿易順差速度降到20%以內,再過兩三年降到10%以內,三五年后基本接近零增長,這種步驟會比較合理。
“這要求匯率(每年)升值速度保持在6%-7%,但到不了10%;10%太劇烈,但5%又不夠。”宋國青說。自匯改至今,人民幣對美元累計升值約8%。
不幸的是,他的設計可能會一直停留在構想階段。從當局的選擇來看,人民幣匯率按照以往步驟,“保持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似乎已是目前既定的政策。
當然,匯率調與不調、怎么調,仍然包含著短期抉擇的含義。在長期意義上,所謂“治本之道”,幾乎所有人都同意:中國應通過結構調整、收入分配機制轉變等促進經濟平衡,同步進行改革匯率制度,最終形成有彈性的浮動匯率機制。但畢竟,遠水難解近渴。凱恩斯的名言說,“長期我們都將死去”,短期仍然需要有效的解決辦法,而人民幣匯率始終是癥結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