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站環球在線消息:2008年7月13日。北京申辦第二十九屆奧運會成功7周年。
26天后——2008年8月8日,五大洲的朋友們將匯聚中國北京,在這片神奇而充滿魅力的土地上,在這個古老而充滿著現代氣息的國家,一起見證和平、友誼、進步的奧運圣火熊熊燃起,在龍的故鄉共敘友誼,在黃土地上創造奇跡。那一定是一個無人入眠的夜晚。
7年前的今夜——2001年7月13日,也是一個無人入眠的夜晚。當時任國際奧委會主席的薩馬蘭奇先生,在莫斯科莊重而清晰地宣布,第二十九屆奧運會舉辦城市為“北京”時,北京沸騰了、中國沸騰了、華夏兒女沸騰了。那是一個喜悅的淚水和成功的狂歡交織的不眠之夜;那也是一個把實現民族百年夢想和向世界奉獻一屆高水平奧運會的雙重承諾共擔肩頭的不眠之夜。
從那一刻起,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在全國各族人民和海內外中華兒女的堅定支持下,在國際奧委會和國際社會的熱情幫助下,我們堅定不移地履行承諾:讓國際社會滿意,讓各國運動員滿意,讓人民群眾滿意。經過7年扎實而富有創新的工作,第二十九屆奧運會各項籌辦工作已基本就緒,大幕即將開啟,一個激動人心的時刻就要到來。
從一人參加奧運會,到承辦奧運會——圓夢之路勾勒民族興衰的百年滄桑
上世紀初的1908年,《天津青年》雜志曾經提出了三個問題:中國何時能派一名運動員參加奧運會?中國何時能派一支代表隊參加奧運會?中國何時能自己舉辦一屆奧運會?這是向我們整個民族發出的振聾發聵的吶喊:什么時候我們的祖國才能強大?
“1908—2008”,整整一百年。100年前,中華民族積貧積弱,內憂外患;100年后,中華民族走上了偉大復興的康莊大道。
上世紀90年代初,經歷了10多年的改革開放后,北京代表中國提出了舉辦2000年奧運會的申請,這是新中國第一次提出申辦奧運會。在走到蒙特卡洛的最后一刻,這個世界大家庭的盛會與我們擦肩而過,北京以兩票之差落后于悉尼。1993年9月24日的那個凌晨,給北京、給中國、給奧林匹克運動都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回憶。
1998年11月,中央決定由北京申辦2008年奧運會。1999年4月6日,北京遞交了承辦2008年奧運會的申請書,北京代表中國又一次站在了申辦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起跑線上。
2001年7月13日:世界選擇了北京、選擇了中國。
兩次申辦,七年籌備,百年追夢,中華民族的奧運之路,折射出的就是我們民族興衰的滄桑歷史。
在人類文明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的足跡有令世界矚目的輝煌,也有仰天長嘆的悲壯。我們的先人曾與人類文明的潮頭并進,在世界文化的寶庫中繁星閃爍,現實世界卻走到這樣一個極端:不過百多年光景,四大發明的故鄉,就在閉關鎖國的陳腐和列強的堅船利炮中沉淪下去。這是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正在興起的時代,也是中國被稱為“東亞病夫”的年代。“更快、更高、更強”的奧林匹克,離我們是那樣的遙遠……
1932年,一位叫劉長春的大學生只身在海上漂泊20多天到達洛杉磯,作為中國唯一的運動員,參加了第十屆奧運會男子100米比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