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整天籠罩在頭頂的灰蒙蒙的“鍋蓋”不見了,這是生活在北京的人們這幾年最深切的感受之一,去年北京的“藍天”比例達到67%。六環以內河湖實現水清、岸綠、流暢。北京與周邊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山東等省區市聯手治理,也為這些地區帶來了更好的環境質量。“這既是兌現奧運環境承諾,也是為了老百姓的身心健康。”北京市環保局副局長杜少中說。
北京城市建設、管理、服務水平的日益提高,將讓人們享受到長遠實惠。在北京,許多道路上特別設置了盲道,電梯按鈕設有盲文標志和語音提示,場館最好的觀賽區域設計成輪椅看臺……
“我參與,我奉獻,我快樂。” 對一座城市來說,奧運會的舉辦,能推動一個地區的長遠發展;對于廣大群眾而言,則要讓他們通過奧運會得到實惠與快樂。
“奧運會還沒舉行,我們已率先享受到了實惠——上班了。”45歲的那和利原是朝陽區洼里鄉洼邊村十四大隊隊長。北京申奧成功不久,他們村大搬家,給奧林匹克公園騰地兒。按照安置協議,那和利所在的原十四大隊800多人除退休和自愿出去擇業的外,全被安置到奧運工程承建公司新奧集團下屬各個部門。
北京奧運會、殘奧會票價實行“低價位”政策,更多的人將有機會親臨奧運賽場;火炬手選拔采取組織系統推薦和社會公開報名兩種方式進行,許多普通群眾也舉起燃燒的圣火……北京奧運會讓盡可能多的人感受奧運的光榮與夢想。
更重要的是,北京奧運會對4億青少年進行歷史上最廣泛的奧林匹克教育,在他們心中根植和平、平等、道德、參與、進取、奉獻、責任感和公平競爭等奧林匹克理念與價值,努力將他們培養成理解奧林匹克精神、具有國際視野和文明素養的一代人。這些播撒在青少年心中的奧林匹克種子將會生根、發芽、成長、結出果實,并流傳下去,惠澤一代又一代人。
2008年北京奧運會,“將給中國和世界體育留下獨一無二的寶貴遺產”。這種由全體人民共享的精神財富不會因奧運會的結束而退色,反而將在時間的沉淀中顯示出越來越珍貴的價值。
從“更快、更高、更強”,到“愛國、奉獻、敬業、創新、團隊”——奧林匹克的精神元素與中華民族的精神內涵相融合,在黃土地上結出獨特的文明果實
“更快、更高、更強”,這是奧運賽場上運動員銘記的格言;
為國爭光的愛國精神、艱苦奮斗的奉獻精神、精益求精的敬業精神、勇攀高峰的創新精神、團結協作的團隊精神,這是奧運建設者展現的“奧運精神”。艱辛的七年籌辦,中國人民不僅創造了經典的建筑奇跡,而且創造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透過座座雄健的奧運場館,人們看到了,平凡言行中的愛國那么動人。
作為“鳥巢”施工前沿陣地總指揮,國家體育場工程總承包部總經理譚曉春自2003年8月第一次走進 “鳥巢”工地,至今5年,累計有3年時間夜晚是在工地度過的。譚曉春說,“我肩頭扛的是‘鳥巢’,是民族和國家交給的一個重任!”
“回來,就是為了報效祖國。”在日本建筑監理行業很有成就的喬鋒放棄優厚待遇,舉家回國,參與到國家體育場建設監理工作中。“送給全世界的奧運代表團,讓中國文化形象傳向世界。”朝陽區呼家樓90多歲高齡的李淑芬老人,以福娃、中國印和孔子、李白等為內容,創作剪紙圖冊200多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