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金融時報》網站10月27日文章】題:北京謹慎改革目前還算合理(作者美國康奈爾大學教授埃斯瓦爾·普拉薩德)
列舉中國的經濟風險已經成為一個流行的猜謎游戲。在過去十年,不斷有人警告稱,中國經濟即將崩潰。
他們指出,中國地方政府債務持續增長,金融體系脆弱,經濟效率低下的情況加劇,所有這些肯定會帶來巨大風險,而維持經濟增長和提高增長質量所必需的改革卻極為緩慢。
盡管存在上述問題,中國經濟總量和人均收入卻在過去15年迅猛增長,讓數以百萬計的人脫貧。
中國領導人經常談到有必要實施全面改革,但批評人士稱,他們行動遲緩,而且過于謹慎。這一問題如今已經成為外界關注的焦點,因為人們預計下個月在北京召開的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將會出臺一系列改革措施。
雖然面臨批評,但中國對待經濟改革的謹慎態度(這種謹慎可能還會延續下去),實際上可能在某些方面為其他國家提供了可資借鑒的實例。
即便效果不大,小規模的間接改革卻能做到引發較少反對,帶來較少風險,修正方向也更容易。大爆炸式的改革可能招致那些渴望維持現狀的人的強烈反對,從而破壞長期的改革事業。
事實證明,中國政府成功營造了輿論,為各項改革贏得了廣泛的支持,也為交流具體改革措施的邏輯和好處提供了框架。
中國政府今年已經宣布了減少不平等現象的計劃。如果重點是在再分配政策上,那這個政策目標很含糊。實際上,現有的提議正是中國所需的改革——金融市場自由化、國企改革和勞動力自由流動。所有這些改革本身都有價值,而相關的闡述強調了改革將是普惠的,而不是針對性地讓少數人受益。
話語必須轉化為行動。中國沒有那種奢侈的條件,能夠讓所有的改革都等到時機成熟才啟動。中國領導人可能不得不承擔起更大的風險,加緊推動急需的改革。但批評人士應該認識到,中國政府的謹慎或許反映了其經濟和政治智慧,而非缺乏誠意。
(來源:新華網 編輯:柳洪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