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趨勢四:文化與種族
我們的文化會如某些評論家想使我們相信的那樣四分五裂嗎?我認為這是無稽之談。相反,美國的種族團結和文化融合程度,要比新聞媒體報道的好得多。雖然很少報道。少數民族正悄悄地,不知不覺地從中心城市遷往郊區,這或許是種族問題上具有重大意義的變化。郊區的犯罪率往往比較低、學校教育也比較好,而這正是少數民族遷居的主要原因。美國人口調查局指出,亞裔美國人的51%,拉美裔的43%,1/3的黑人家庭,現在都生活在郊區社區中。
斯蒂芬·塞恩斯特羅姆(Stephen
Thernstrom)是哈佛大學的教授,他的妻子阿比蓋爾(Abigail)是曼哈頓研究所(Manhattan
Institute)的高級研究人員,他們倆在合寫的《黑白美國:一個不可分割的國家》(America in Black and White: One Nation
Indivisible)一書中得出結論,認為許多美國黑人的生活“按所有可能使用的社會和經濟成就來衡量,都稱得上是大有改善!
一月份的失業率數據顯示,黑人和拉美裔美國人的失業率已降至自70年代初美國開始調查他們失業情況以來的最低水平。由于經濟的強勁增長,工資的提高,以及普遍存在的勞動力短缺,更多的少數民族進入了勞動力市場。作為“工作福利”計劃的成果,黑人失業率從12%降至7.8%,而拉美裔美國人的失業率從8%降至6.6%。多年來一直保持不變的黑人貧困狀況,終于有所改善。隨著許多黑人離開福利市場而進入就業市場—一個急需勞力,報酬比較高,靈活的工作周,及其他刺激向無特殊技能者敞開大門的就業市場。黑人貧困率已從1970年的34%大幅度下降至1997年的27%。
這些趨勢將對公共政策和政治產生重大影響,因為更多的少數民族將就他們認為對自己影響最大的,形形色色的經濟問題和與市場有關的問題進行投票。隨著許多少數民族登上經濟和社會的階梯,收入有所增加后,今后政治選舉時,對他們說來,剩余收入的去向、所得稅、投資稅、學校選擇等問題的重要性日趨顯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