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大約在四十年以前,工程技術人員已經可以將人類在指定時間送達月球的指定地點;四十年后的今天,經濟分析人員仍然難以搞清楚下個季度的經濟增長率是多少。十幾年以前,當前蘇國家開始經濟轉型的時候,許多學者預測俄羅斯可以在幾個季度的時間內建立起市場經濟體系,歷史的發展顯示這一過程實際上要困難得多。
與自然科學領域的巨大進步相比,人們對于經濟世界的預測能力十分遜色,這也許來源于兩個方面的原因:一來預測活動本身可以改變預測結果,例如對經濟危機的預測可以通過提前采取預防措施來避免、至少緩解其后果;二來人們對經濟體系復雜性的理解仍然是很不完整的,例如通貨膨脹預期是如何形成的,迄今仍然缺乏透徹的解釋。
由于經濟政策和商業決定需要依賴于對未來經濟活動的預測來展開,盡管存在技術上的巨大困難,分析人員仍然需要不斷揣測經濟的未來方向。
從2007年上半年中國經濟的主要宏觀數據看,判斷經濟已經明顯過熱似乎為時尚早;但就經濟活動的基本趨勢看,在未來幾個季度里,經濟可能孕育著進一步加速的力量,諸多主要價格指數所揭示的通貨膨脹水平以及關鍵部門所承受的需求壓力也可能在今年底以后逐步上升;通過加快匯率升值進程并配合必要的信貸控制,看起來經濟擴張的壓力仍然是可以管理的。
大約自2002年晚些時候以來,隨著中國經濟再次出現加速增長的局面,經濟中的許多重要結構參數也發生了很大變化;仔細梳理這些變化對于我們理解經濟的現實狀態無疑是有價值的。
仔細比對中國的固定資產投資和固定資本形成數據看,在2003年以前的許多年中,這兩種口徑所顯示的投資數據是相當接近的;但自那以來,兩種口徑數據的背離開始擴大,到2006年的時候,固定資產投資所顯示的投資活動占GDP的比例已經上升到50%,而固定資本形成所顯示的投資活動占GDP的比例則穩定在40%附近。在統計技術不斷改善的背景下,不同口徑的投資數據出現如此大的背離,暗示經濟活動的內容發生了許多變化,其中值得仔細推敲的是對土地等交易活動的統計和核算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