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以前,中國工業部門中重工業產出的占比大約穩定在61%左右,隨后開始系統性上升,目前這一比例可能接近70%;今年上半年重工業產出繼續快于輕工業而增長,顯示該比例仍然在繼續爬升。重工業部門產出占比在過去5年的持續上升暗示中國經濟的供應結構正在發生明顯的調整。
2002年以前,中國電力消費對GDP的需求彈性大約在0.7附近波動,2003年則跳升到1.3以上并持續維持在該水平附近,電力消費彈性幾乎翻倍。今年上半年發電量增長接近16%,GDP實際增長率在11.5%,顯示電力的需求彈性仍然維持在1.4左右的較高水平。不少分析人員認為電力消費彈性的巨大上升可能來源于對實際經濟增長率的低估,這無疑是有道理的;但從電力消費彈性的上升幅度看,對GDP增長率的統計問題當非主要原因,否則經濟增長率需要上升到20%以上,這一水平無疑超過了迄今各方面對中國經濟增長最樂觀的估計。
電力消費彈性在短期內急劇上升的后果是2003-2004年期間普遍的電力供應緊張,并由此形成了煤炭、鐵路運輸等部門的瓶頸約束。由于對基礎設施領域的大規模投資,2005年以來瓶頸約束持續緩解,但電力消費的高增長使得迄今為止電力和煤炭的供應仍然處在緊平衡狀態。
中國能源消費對GDP需求彈性的變動更為顯著。2002年以前,中國能源的消費彈性不到0.3,2003年跳升到接近1,并持續維持在該水平附近,能源消費彈性的上升幅度甚至大于電力的情況。從今年上半年的數據看,能源消費彈性繼續維持在較高水平。電力和能源消費彈性的上升與高耗能行業和重工業的快速增長密切相關。
從企業的盈利能力看,2002年以前中國工業企業的銷售凈利率平均在3.5%,此后則上升到接近6%的水平;今年上半年的數據顯示工業企業盈利增長率繼續快于其銷售收入的增長,表明企業盈利能力在繼續增強。
工業企業盈利能力的改善可能存在樣本方面的問題,例如統計口徑的調整、低盈利企業通過破產重組消失、以及高增長企業不斷被調入樣本等問題,但從一些學者更仔細的估算看,2002年以來中國的資本回報率十分可觀,并未出現惡化趨勢應當是可以確認的。從上市公司的盈利情況看,盡管存在投資收益、資產注入等影響,但絕大多數公司來自主營業務的利潤也顯示出系統改善的趨勢。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在企業盈利能力增強的同時,盈利的分配在企業之間相當不平衡,十分突出的特點是上游原材料開采和加工行業盈利能力的改善幅度非常大,其它行業盈利的改善要更溫和。從原油和其它大宗原材料價格的巨幅上漲情況看,這一結果應當是可以理解的。有證據顯示全球范圍內大宗原材料價格在本輪的巨大上升與中國相關需求的擴張存在密切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