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5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明斯克同白俄羅斯總統盧卡申科舉行會談。這是會談前,盧卡申科在總統府前廣場為溫家寶總理來訪舉行隆重歡迎儀式。新華社記者 黃敬文攝

這種兩重性在中國的外交實踐當中體現在,既要推進與大國的關系,又要深化與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團結合作——中國面臨著同時在發達大國和發展中國家面前塑造何種形象的問題。
米哈伊爾季塔連科說,“這是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在這個問題上,中國不得不奉行非常艱難的政治方針——不斷尋找和保持這種平衡?!?/p>
季塔連科認為,中國在這個利益平衡中已經取得了成績。中國對于發展中國家是政治盟友和伙伴,而在經濟方面,由于中國穩定的政治條件,有利的基礎設施,擁有便宜的、高素質的、守紀律的勞動力,中國比許多發展中國家吸收了更多的投資。由于中國奉行開放的政策,同時也走向發展中國家市場。她用自己的存在填補發達國家離開那里所造成的空白,向那里送去最便宜的商品,建立互利的經貿關系,為發展中國家創造有利的發展條件,向他們傳授經驗。中國這種外交政策贏得了發展中國家的信任和支持。
個體形象被放大人們常說“外交無小事”,現在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小事里面也有外交”,尤其是在今天網絡發達、媒體發達的背景下,在中國發展壯大的“敏感期”,關于中國的一切都可能被放大、炒作至國家層面,引發對國家形象的影響,這種局面是中國外交不曾遇到過的。
例如,隨著中國人到境外旅游越來越多,國外媒體關于一些國人在外不文明行為的負面報道也日趨增多。對此,2006年10月,中央文明辦、國家旅游局等10部委就聯合發布了《中國公民國內旅游文明行為公約》和《中國公民出境旅游文明行為指南》,提醒國民提高旅游文明素質。而在外交部今年8月推出的《中國領事保護和協助指南》中,也首次提醒出境公民注意“公共場合不要大聲說話”等個人文明形象問題。
在2004年8月亞洲杯足球賽決賽中國隊輸給日本隊后,部分中國球迷出現了不冷靜的表現,而這馬上就成為日本一些媒體反復炒作“中國不友好”的題材,而是年正是中日關系處于低谷的特殊時期。隨著明年奧運會的日益臨近,屆時全世界眾多媒體都將云集北京,中國觀眾在觀賽過程中的文明表現也將成為這些媒體特別重視的焦點之一,而這可以說直接關乎中國的國家形象。
“責任外交”的新要求
阿根廷新聞社在中共十七大前發表的一篇題為《中共十七大:外交政策的變化?》的文章中,認為中國的外交政策已經發生了重大的質的改變,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已經從一個旁觀者變為站在前沿的斡旋者。

2005年1月2日清晨,正在印度洋大海嘯重災區印度尼西亞的中國國際救援隊首次在亞齊省省會班達亞齊的宿營地舉行升旗儀式。新華社記者翟偉攝
事實上,正如中國外交部長楊潔篪在2007版《中國外交白皮書》中回顧過去一年中國外交的表現時所說,“我們深化了與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和地區合作,穩定和發展了與各發達國家的關系,擴展了與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團結與合作,積極開展多邊外交,在朝鮮半島核問題、伊朗核問題等熱點問題上發揮了建設性作用;在領事保護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
除此之外,中國參與了一些國際維和軍事行動,并在一些行動中發揮領導者的作用。事實上,中國政府一直對聯合國維和行動持積極態度;在派遣維和人員方面,中國在安理會“五?!敝刑幱谇懊?。
作為一個迅速崛起的大國,中國被要求承擔更多的國際責任,是未來中外關系的一個重要特點。
對此,有著豐富外交工作經驗的陳健表示,“不干涉內政”作為一個原則是十分正確的?!爸袊鵁o權指示另外一個國家你必須做什么,”他說,“我們可以傳達一種信息,可以從幫助其妥善處理一些問題的角度給予一些規勸。這個‘規勸’與‘干涉’是有差別的。我們要在實際利益和國際責任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既體現我們是個負責任的大國,又堅持我們不干涉內政的原則,同時使得我們的實際利益不要受到損害?!?/p>
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關系學院院長李永輝在談到這個問題時認為,“現在,我們堅持不干涉別國內政的主張,同時對‘內政’的理解則有所變化,不像過去那么絕對化了。”
也正因此,中國未來的外交工作將比過去復雜得多,既要重申原則,又要兼顧實際利益和國家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