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控煙背后的利益角逐:煙草企業干擾日益明顯
與此同時,煙草企業對于控煙進程干擾日益明顯。
5月30日,云南控煙組織發布《被煙草包圍的昆明青少年處境堪憂》調查報告,揭示了煙草業借助煙草零售店推銷卷煙,從而影響青少年吸煙的事實。
記者調查還發現,有煙草企業通過捐資助學幫助失學兒童等慈善活動,變相進行煙草宣傳。
5月24日,中國控煙協會、中華預防醫學會等機構聯合發布無煙日主題報告,揭露煙企日賺3.2億元,通過8種手段干擾控煙,包括制造“低焦油、低危害”和“中式卷煙”騙局;散布關于煙草危害科學證據不足信等言論;始終反對警示圖形上煙包;阻撓提高煙草稅和價格;利用變相廣告、促銷和贊助,促進煙草消費;拉攏青少年親近煙草,引誘青少年吸煙等;高檔香煙瞄準公務接待,推動特供煙、禮品煙等,渲染消費名煙是“廳局級享受”,謀取最大利潤。
中國控煙協會常務理事姜垣認為,控煙立法還需從多方面推動,包括室內工作場所全面禁煙,全面禁止煙草廣告和促銷,打擊非法貿易等。
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激烈“博弈”
最新數據顯示,2011年煙草業累計實現銷售收入達10111.4億元,實現工商稅利7529億元。此前,我國煙草行業稅收總額多年位居國民經濟各產業之首。
煙草行業是政府財政收入納稅大戶,煙草業也總以帶來高額利潤標榜其社會貢獻,這使不少地方政府在推行控煙過程中陷入“左右為難”的境地。
不過全國高校無煙環境項目負責人所超認為,煙草業造成的社會危害其實已遠超其帶來的利潤。為此,他援引一組數據:2005年,我國因吸煙導致的經濟損失近3000億元。而2005年煙草全行業工商稅利才2400億元。這還沒包括每年因吸煙死亡的120萬人口。
《中國煙草業經濟和財政效益再評估》報告也明確指出,煙草業稅利來源于壟斷和政府定價,并非真正盈利。長遠看,煙草業創造的社會價值彌補不了因吸煙帶來的經濟成本。